第233章 陶土收缩率的空间推演(第2页)
晨光渐渐爬高,在陶轮的金属支架上流动。郭静转身回到陶轮旁,掀开塑料布,湿润的黏土气息漫开来。她抓起泥团在掌心揉动,手腕翻转间,泥团渐渐显出圆润的轮廓,“你看,”她声音里带着陶轮即将转动的期待,“泥会告诉你它想变成什么样子。就像你画图纸时,那些线条其实早就藏在空间里,等着你发现。”
赵环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忽然想起三年前在老城区测绘时,发现一栋民国建筑的梁柱间距并不符合现代规范,却在七十年的风雨里始终稳固。后来才从档案馆查到,当年的工匠是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方位来定的尺寸,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数字里,藏着对季风与日光的古老理解。
他关掉模型界面,起身走到郭静身后。她正用拇指按压泥团顶端,指腹的弧度让泥坯中央凹下去,像片被月光压弯的荷叶。陶轮转动起来,嗡鸣着切开空气,泥坯在离心力作用下渐渐舒展,她的手肘偶尔碰到他的膝盖,带着微麻的震颤。
“收缩率,”郭静忽然开口,陶轮的声音让她的语调有些发飘,“上次烧‘星夜’用的黏土,收缩率是7.3%。我记在工作室的本子上了,就在你说‘太感性’的那页。”
赵环愣住了。他以为她从不在意这些数字,却原来早偷偷记了下来。就像他其实也记得,她每次揉泥时会先将左手拇指按在泥团正中心,那是她丈量平衡的方式,比他的激光测距仪更精准。
陶轮转速慢下来,郭静用细钢丝将成型的泥坯从轮盘上割下,动作轻得像在解一道数学题。“其实我懂的,”她把泥坯捧在手心,转身看他,晨光恰好落在她睫毛上,“你算荷载,算收缩率,不是不信我的陶片,是想让它们在墙上待得更久。”
赵环伸手,指尖轻轻碰了碰泥坯边缘。湿润的黏土立刻在他指腹留下一道浅痕,像给皮肤盖了个柔软的印章。“是想让我们的墙,”他低声说,“既能装下你的星星,也能挡住台风。”
那天下午,他们在客厅地板上摊开新的图纸。郭静把她的陶艺笔记铺在左边,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窑温曲线,旁边标着“今天雨大,泥里多放了半勺砂”;赵环的工程计算器放在右边,屏幕上跳动着陶片拼贴层的重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