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扯淡的盛世(第2页)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民族啊,只要给他们一点恩惠,他们就会感激涕零,并用勤劳的劳作报答你。
李俊给他们分发缴获的突厥人的衣服,羊皮袄,以及他想尽办法弄来的破旧衣服。
这些人和异族人完全就相反,把好点的,暖和点的衣服都给了老人和孩子。
给李氏干活挣够了口粮,第一时间就换了李氏出产的棉袄,棉帽,棉手套。
能穿上军大衣的,绝对是家中的长子,或者是挤在一起的家中幼子。
李俊坐在黑虎背上,信马由缰的赶路,手里的香烟,也把他的思绪乱飞……
李俊想起来了搞笑的“文景之治”,面对大量的百姓逃亡,晁错给了汉文帝两个办法。
第一个就是,用粮食作为赏罚工具。
也就是富人给朝廷奉献多少粮食,朝廷就给这些人爵位。富人们为了提高自已的社会地位,便会踊跃的卖粮。
平民百姓犯罪了,不想坐牢的话,也可以交粮获得免罪。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坐牢,犯罪了的人也会疯狂的卖粮抵罪。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就会上涨,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
这样的话,贫民百姓就不会逃亡了,毕竟逃亡各王国,以及匈奴人地盘,风险也很大,贫民百姓也许就会接受朝廷的编户齐民了,朝廷的税收也会增加。
汉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于是宣布:给朝廷奉献六百石粮食,朝廷就给一个“上造”的爵位。
给朝廷奉献四千石粮食,便是“五大夫”,奉献一万两千石,就是“大庶长”(注:一石约为一百二十八斤。)
晁错的第二招,便是“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这也就是“三十税一”的由来。
虽然“三十税一”只是汉廷应对百姓逃亡的应急之策,也确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李俊觉得,这跟善政有毛的关系?
所以他看到所谓的“文景之治”就觉得恶心,他娘的,晁错献的二条计策是十分的有用。
但是他娘的,这两条完全就是敛财之策。
朝廷卖爵位给富民,富民向贫民百姓买粮食换爵位,贫民百姓卖粮食给朝廷交人头税。
这么一圈下来,钱是朝廷的,粮食也是朝廷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人们发现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铜钱散到处都是;太仓里面露天堆放的粮食都烂了。
由此可见,汉朝用人头税征收了多少铜钱和粮食,已经完全超过了朝廷的正常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