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清逸 作品
第二百九十六章:扯淡的盛世(第3页)
但是晁错的两条敛财之策太好用了,于是整个文景时期一直在用。
所以李俊觉得所谓的“文景之治”很恶心,“文景之治”很有钱,李俊也觉得真他妈的操蛋,怎么不说钱粮怎么来的?
东汉至隋朝,这几百年时间的汉人百姓,李俊觉得自已还是不要去想了,他只能说:惨,惨,惨,凄惨之极,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直到隋朝实行租调制,老百姓才算是好过了一些。
隋朝租调制:隋代开皇二年(582年)颁布租调令,以一夫一妇为“一床”作为课税单位。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
桑土地区调以绢、絁,麻土地区调以布,绢以匹为单位,布以端为单位,加麻三斤。
开皇三年(583年),调绢由一匹减为二丈。
唐继隋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武德七年(624年)推行。
“租”是农民向政府缴纳的田税,每丁租粟二石。
“调”是缴纳当地土特产,一般为绢物等,绫、绢、絁各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絁者需绵三两,输布者需麻三斤。
“庸”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代替纳物,每丁每年须服劳役20日,闰月加2日。
如不服劳役,可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而让百姓基本上摆脱了人头税的还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
两税法其要点是按各户资产定分等级,依率征税;
征税原则是“量出制入”,统一征收;
征课时期分为夏秋两季;两税征课资产,按钱计算,也可改收实物。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同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三长制,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均田制,府兵制。
这五个制度让皇权空前的强大,也极度的压榨了门阀世家的生存空间,历经隋朝后,许多门阀世家现在已经空留社会名望,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
这才是天下世家门阀不约而同的出力,弄死隋朝的真正原因。
然并卵……
李唐朝继承了隋制,李唐王朝也是人才辈出,许多世家门阀已经看到了覆亡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