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设立“飞行训练营”——培养飞行员
随着量产节奏渐入正轨,林壹将目光转向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工作。·第′一¨墈,书,罔, +首\发.
他非常清楚,飞行员不只是“操纵者”,更是决定战机战斗力能否释放的关键变量。
战机造得再好,如果坐进驾驶舱的是个不会与它“对话”的人,所有气动设计、飞控反馈与能量曲线都只是空谈。
选拔对象锁定在护厂队的装甲兵后备梯队。
这些人虽然没有飞过,但他们在狭窄的空间里长期操控动力机械,有对引擎响应的本能感知,有在压力之下处理复杂情况的稳定性,也能熟悉各种仪表。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反应素质己在训练中筛选过——这是林壹所需要的基础。
体测从清晨五点半开始,按照项目顺序依次展开:裸眼视力、动态视差、瞳孔对光反应、前庭平衡测试。
接着是心肺耐力、西肢协调、空间定向与肢体对称性评估。
测试场地就设在旧制油车间改造的封闭体育棚里,窗子被封死,内部用灯光、热源与回声模拟飞行舱压迫感。
测试过后是模拟舱内操作,每人需戴上标准飞行头盔与面罩,在静态驾驶平台上完成一整套虚拟流程——开舱、点火、滚转、爬升、调姿、回收与紧急跳伞。
他们的每一次反应时间、肌肉协调幅度与错误率都被记录下来,打分入档。.墈!书~屋¨ ,更.歆\嶵?全^
最终有十五人通过初筛。
他们被分批送入水窑厂西侧的滑翔训练场。
那片跑道原为卡车车道,经过林壹主导整修,增设了简易指挥塔、机库棚与燃油补给站,成为正式的“第一期飞行学员营地”。
他们的教练机是从野马02号原型基础上拆改而来,编号“t-01”,内部结构经过重新布局。
林壹亲自绘图,将战机原本的高负载飞行能力部分“封印”,换装低增压进气系统,缩限桨距角度,限制最大转速与升限。
两座舱位使用联动操纵,后舱设置强制干预杆组与紧急姿态复原电钮。
机身仍是野马的模样,但脾气温顺许多,更适合教学与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