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三一同归(68)(第2页)
"现在我信了,"王婆抹着眼泪,"当年你爷爷说竹有灵性,能通人情,真是没说错。"
入秋后,两岸竹艺联合工坊正式成立了。工坊的招牌用整块两岸竹雕刻而成,左边刻着"承古",右边刻着"开今",中间是道竹制的转轴,转起来时,两个词就会连成"承古开今",像句永远说不完的誓言。
沈砚秋和春杏带着徒弟们研发新技法,把台湾的竹丝镶嵌和大陆的竹编结合,做出的竹制茶具能随着水温变色,茶盏里的竹影会从阿里山变成黄山;狗剩则改良了竹筏,用两岸竹做的竹排浮力更大,他带着两岸的年轻人搞"竹筏漂流活动",让大家坐着竹筏顺着河流走,体会"两岸同饮一江水"的滋味。
冬至那天,工坊接到个特殊的订单——北京冬奥会组委会要定制两千只竹制的吉祥物,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冰墩墩"和"雪容融",每只吉祥物的底座都刻着片小小的两岸竹叶子。
陈砚带着徒弟们在竹楼里加班,沈砚秋负责竹丝镶嵌,春杏设计造型,狗剩则指挥年轻人劈竹篾,连王婆都来帮忙穿竹丝。炉火映着满屋子的竹器,每个吉祥物的眼睛里都嵌着点镇魂竹的竹灵,在光下闪着温柔的光,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深夜收工时,陈砚推开竹楼的门,发现后院的两岸竹都挂满了竹制的小灯笼,是两岸的孩子们趁大人不注意挂的,每盏灯笼上都写着个"盼"字。风雪吹过,灯笼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雪地上,像片会发光的竹林。
他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沈砚秋和春杏抱着刚满月的孩子,狗剩举着新做的竹筏模型,苏念竹捧着巴黎竹艺馆的奖牌,每个人身后,都立着那株枝繁叶茂的两岸竹。
陈砚翻开爷爷的竹篾册,最后一页已经留出了大片空白。他知道,这空白不是结束,是留给后人的念想,是等着更多的人,用新的竹丝,新的匠心,新的牵挂,接着往下编,编出更长、更暖、更结实的日子。
窗外的雪还在下,两岸竹在风雪里挺直腰杆,竹梢的积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着青的新枝。陈砚笑了,他知道,只要这竹子还在长,这手艺还在传,这念想还在心里扎根,就总有一天,所有的等待都会开花,所有的牵挂都会结果,就像这两岸竹,隔着海峡,却能在土里扎同一个根,在风里开同一种花。
竹楼的灯亮到天明,炉火噼啪作响,像在数着过往的岁月,也像在哼着未来的歌谣。满屋子的竹香混着红糖馒头的甜,在风雪里酿出种特别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根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循着它找到归宿的味道。
雨水刚过,竹艺工坊的晒场上就铺开了成片的竹篾,浅黄的是台湾桂竹,翠绿的是大陆楠竹,被春风吹得沙沙作响,像无数根琴弦在合奏。沈砚秋蹲在竹篾堆里,正用特制的竹尺测量厚度,他手里的尺子是春杏用两岸竹的竹骨做的,刻度线里嵌着极细的金粉,在阳光下能看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字样——这是他给春杏写的情诗里的句子,被她悄悄刻进了尺子。
"师傅,这批竹篾能编冬奥吉祥物了。"沈砚秋举起片桂竹篾,阳光透过篾片,能看清上面细密的纹路,像台湾海峡的等高线图。去年为了找到最适合编织的竹材,他带着徒弟在阿里山住了三个月,每天跟着山民学认竹,手上被竹虫咬出的疤至今还在,却笑说"这是竹子给的印章"。
陈砚接过竹篾,指尖抚过篾片边缘的毛刺——这些毛刺都被细心地磨过,是狗剩带着台湾来的小徒弟干的。那孩子刚来时常哭鼻子,说想妈妈,狗剩就教他用竹篾编小竹人,说"编个妈妈放在口袋里,就像她陪着你"。现在那孩子编的竹人已经能卖出好价钱,每次寄钱回家,都要在汇款单上画个小小的竹筏。
"冬奥组委会的人下午来取样,"陈砚把竹篾分类码好,"得让他们看看,咱这竹丝不光能编吉祥,还能编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正说着,春杏抱着刚满月的儿子过来了,孩子的襁褓是用竹纤维织的布,上面绣着两岸竹的图案。小家伙在娘怀里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小手攥着片极小的竹篾,竟是片天然长成的"两岸统一"字样——是今早换尿布时发现的,春杏当即用红绳把它串起来,挂在孩子脖子上。
"就叫陈念台吧,"春杏摸着孩子的脸蛋,"让他这辈子都记着,自己的根在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砚心里一暖。这名字好,念着台湾,也念着团圆。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祖屋不能卖",想起爷爷在竹篾册里写"手艺是根",原来这些年守着的,从来都不只是竹艺,是比竹子更坚韧的血脉。 下午,冬奥组委会的人来了,还带着位外国设计师。那设计师起初对竹制吉祥物不以为然,觉得不如金属制品精致,直到看到沈砚秋用两岸竹篾编的冰墩墩——竹丝在阳光下泛着莹光,熊猫的眼眶用台湾的黑竹丝编就,肚皮的弧线里藏着大陆的黄河纹路,最绝的是掌心的红心,竟是用竹丝编的中国结。
"这是活的艺术!"外国设计师突然用中文感叹,他学过三年中文,知道"竹"字在古文中是"象形字,像竹叶下垂之形"。他指着冰墩墩的耳朵,"这弧度,像极了台湾海峡的海岸线,是故意设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