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568章 三一同归(68)(第3页)

沈砚秋笑着点头:"每根竹丝都有方向,就像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张清晰的地图。"

那天的取样很顺利,组委会当场决定追加订单,要把竹制吉祥物作为国礼送给各国运动员。消息传开,竹艺工坊的电话被打爆了,有媒体要来采访,有企业想合作开发竹制衍生品,还有位台湾的老艺人特意打来电话,说要带着祖传的竹丝镶嵌工具来帮忙,"就算连夜不睡觉,也得让全世界看到两岸匠人的手艺"。

开工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台湾来的老艺人戴着老花镜穿竹丝,手指虽抖,穿得却比年轻人还准;大陆的竹编师傅教外国设计师劈竹篾,说"得顺着竹纹走,就像做人要懂分寸";王婆带着妇女们蒸红糖馒头,说"吃饱了才有力气编出好东西"。

陈念台被放在竹制的摇篮里,就摆在工坊中央,小家伙不哭不闹,只盯着满屋子飞舞的竹丝笑,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胸前的竹片上,那"两岸统一"的字样被浸得更清晰了。

"这孩子是福星,"老艺人摘下眼镜擦汗,"我编了六十年竹器,从没见过这么有灵性的娃。"

苏念竹从巴黎发来视频,镜头里,她的竹艺馆正在举办"中国竹艺展",最显眼的展位摆着两岸竹做的模型,旁边放着陈念台的照片。"好多法国人来问这竹子的故事,"她举着翻译器,"我说这是中国的'和平竹',根在大陆,枝在台湾,风一吹,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

视频里传来阵阵掌声,陈砚突然觉得眼眶发烫。原来这竹艺真的能说话,能跨过山海,能让不同语言的人都听懂"根"的故事。他让林溪把视频投在墙上,让工坊里的人都看看,他们编的不只是竹器,是能飞向世界的中国声音。

入春后,两岸竹的新苗长得飞快,竹节上的花纹越来越清晰。有天夜里下暴雨,陈砚担心竹苗被淹,披着雨衣去实验田,却发现两岸的徒弟们早就守在那里,用竹篾搭了个临时的棚子,每个人都浑身湿透,却紧紧抱着竹苗不撒手。

"这苗比咱金贵,"台湾来的小徒弟抹着脸上的雨水,"俺爹说,当年他就是抱着棵竹子浮在海上才活下来的,竹子能救命,也能记着回家的路。"

陈砚看着孩子们在雨里护着竹苗的样子,突然想起阿瑶和镇魂珠。原来守护从来都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像这些孩子护着竹苗,就像他守着竹艺坊,就像千万人记着回家的路,点滴坚持,终能汇成江海。

清明那天,工坊组织两岸的年轻人去祖屋的纪念馆。孩子们在阁楼里看到爷爷和沈敬之当年用过的竹笔,突然提议要合写幅竹艺长卷,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从甲骨文的"竹"字一直编到现代的"两岸一家亲"。

长卷展开时,竟有三十米长,像条蜿蜒的河。陈念台被放在长卷的起点,他的小手无意中碰到竹丝,那些竹丝竟自动排列成个"家"字,惊得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天意啊。"老和尚不知何时来了,手里的竹杖在地上敲出节奏,"竹有节,人有魂,魂归处,便是家。"

陈砚望着长卷上跳动的竹丝,突然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竹篾册留给后人——不是让他们固守老手艺,是让他们用新的方式,把念想编进时代的纹路里。就像这长卷,既要有老竹的坚韧,也要有新竹的灵动,才能在岁月里站得更稳。

入夏时,冬奥吉祥物的订单完成了。两千只竹制冰墩墩和雪容融整齐地摆放在竹楼前,阳光照在它们身上,泛着温润的光,像两千个微笑的使者。发运那天,村里的人都来送行,王婆给每个吉祥物系上红绳,说要给它们"讨个平安彩头";狗剩撑着最大的竹筏,把吉祥物运到镇上码头,筏子上插着面竹制的五星红旗,风一吹就猎猎作响。

陈念台被抱在沈砚秋怀里,看着吉祥物被装上卡车,突然咯咯地笑起来,小手指向台湾的方向。所有人都明白,这孩子是在说,等冬奥结束了,要让这些吉祥物也去台湾看看。

那天晚上,陈砚在竹楼的炉边翻那本合璧的竹篾册,发现最后一页多了行稚嫩的笔迹,是陈念台用口水在纸上蹭出的痕迹,竟像个歪歪扭扭的"团"字。他笑了,提笔在旁边写下:"竹丝千缕,不及血脉一缕;岁月千般,难抵乡愁万般。"

窗外的两岸竹已经长得比竹楼还高,竹梢的叶子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像无数双注视着团圆的眼睛。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竹子会一年年抽新枝,就像陈念台会一天天长大,就像千万个念想会慢慢汇聚成河。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炉火,守着这片竹,守着心里的根,让每个明天,都比今天更靠近团圆。

竹楼的灯亮到深夜,炉子里的火映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的陈念台正对着镜头笑,脖子上的竹片闪着光。满屋子的竹香混着奶香,在夜色里酿出种特别的甜,那是希望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无论隔着多少山水,都能顺着竹丝找到的,家的味道。

喜欢一人之下,烽火铸铁请大家收藏:()一人之下,烽火铸铁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