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唐太宗制衡群臣稳固朝局(第2页)
房玄龄脸色骤变,濮州刺史是他的门生。李世民却异常平静,接过塘报仔细看完,递给房玄龄:"玄龄,你怎么看?"
"臣......臣请命前往赈灾!"房玄龄的声音带着颤抖。
"不必,"李世民摇了摇手,"让魏征去吧,他性子刚直,不会徇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让长孙无忌调关中粮草支援,秦琼带羽林卫维持秩序。"
三日后,魏征的赈灾奏报送到了御前,里面详细罗列了濮州刺史玩忽职守的罪证,还附了几张灾民栖身的破庙照片——那是房玄龄去年刚拨款修缮的。李世民将奏报放在案上,对着铜镜整理冠冕,镜中的自己鬓角已有些许华发。
"陛下,房相在殿外求见。"内侍来报。
房玄龄跪在殿中,膝下的青砖还带着潮气:"臣教不严,请陛下降罪。"
李世民转过身,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当年房玄龄随他征战时,从敌将身上缴获的战利品。"玄龄,你还记得武德四年吗?"他忽然问道,"那时我们被困洛阳,你背着我杀出重围,背上中了三箭。"
房玄龄抬头,眼中泛起泪光:"臣不敢忘。"
"可你现在,"李世民的声音沉了下来,"却让门生在其位不谋其政,让朕的百姓流离失所。"他将魏征的奏报扔到地上,"你自己看吧。"
房玄龄捡起奏报,双手抖得厉害。他忽然明白,陛下让魏征去赈灾,就是要让他亲眼看着自己的门生被弹劾,看着自己的颜面被撕碎。
"陛下,"房玄龄叩首出血,"臣愿辞去相位,以谢天下。"
"朕不要你辞官,"李世民扶起他,"朕要你记住,这朝堂不是你房家的,也不是长孙家的,是天下人的。"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这是长孙无忌送来的,说濮州的堤坝去年就该加固,是你压着没批。"
房玄龄接过奏折,只见上面的字迹笔锋凌厉,正是长孙无忌的亲笔。他忽然想起上个月政事堂的争论,长孙无忌提议拨款修堤,被他以"国库不足"驳回,转而将款项用在了江南的漕运上——那里有他房家的船队。
"臣罪该万死。"房玄龄瘫坐在地上。
"起来吧,"李世民叹了口气,"去给魏征写封信,让他暂代濮州刺史,你再从房家的私库里拿出二十万贯,赈济灾民。"他走到窗前,望着雨中的宫墙,"玄龄,朕知道你不容易,但这帝王椅,坐得比谁都难。"
四、制衡之术秋猎时节,围场里的鹿群被惊得四处逃窜。李世民勒住马缰,看着远处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并辔而行,两人正在说着什么,不时发出笑声。他转头对身旁的魏征道:"魏大夫,你看他们像不像一对好兄弟?"
魏征目不斜视地盯着前方的猎物:"陛下,豺狼在草原上也会结伴而行,但遇到肥羊,还是会互相撕咬。"
李世民放声大笑,拉动弓弦,一箭射穿了远处奔跑的雄鹿。侍卫们欢呼着围上去,他却策马来到一片松林旁,这里藏着他真正的猎物——一份来自岭南的密报,说当地刺史勾结了房家的商队,私贩海盐。
"陛下,"长孙无忌不知何时跟了过来,"方才接到奏报,房家的船队在广州港被扣了,搜出不少私盐。"
"哦?"李世民故作惊讶,"玄龄知道吗?"
"还没告诉他,"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不过依臣看,这事儿恐怕......"
"恐怕未必是房相的意思,"李世民打断他,"他的长子还在苏州,次子在兵部任职,哪有精力管岭南的生意?"他调转马头,"你去告诉玄龄,让他自查,若是家人犯事,绝不姑息。"
长孙无忌愣住了,他本想借此事扳倒房玄龄,没想到陛下会这样说。看着李世民远去的背影,他忽然明白,自己和房玄龄就像这围场里的两只猎犬,陛下既要让他们追逐猎物,又不能让他们咬得太凶。
回到行宫时,房玄龄已在殿外等候。他的官帽歪在一边,袍角沾满了泥土,显然是一路赶来的。"陛下,"他递上一份账册,"这是岭南商队的明细,确实有私盐交易,但都是小儿瞒着臣做的。"
李世民翻开账册,上面用朱笔圈出了几笔大额交易,旁边还注着长孙家商号的名字。他抬头看向房玄龄:"你想怎么做?"
"臣已将小儿绑在府中,听候陛下发落。"房玄龄的声音嘶哑,"还有这些账册,涉及的所有官员,臣恳请陛下严查。"
"不必了,"李世民合上账册,"把你儿子贬为庶民,流放岭南吧。至于其他人......"他笑了笑,"水至清则无鱼,朕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