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张玉皇3 作品

第602章 雍正帝密折制度监控群臣(第3页)

"不必。"年羹尧端起酒杯,他手里也有密探,知道雍正最近在查的是军火案,跟漕运八竿子打不着。这些年他在西北,靠密折扳倒了不少对手,还以为雍正不知道,其实皇帝早就把他的小动作记在了心里。

"去,"年羹尧对亲信说,"给岳钟琪送封信,让他在青海'打'一场胜仗,越大越好。"他知道雍正最看重军功,只要有了新的胜仗,之前的旧账就能压下去。

可他不知道,岳钟琪的密折此刻正在养心殿里。这位川陕提督在折子里说"年羹尧在军中只知有将军,不知有陛下",还附了份年羹尧让士兵在雪地裸奔的清单。

雍正看着清单上的"冻死三百七十人",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他想起年羹尧小时候,还在自己府里放过风筝,那时的少年眉眼清澈,说长大了要"为四哥保家卫国"。

"李德全,"雍正的声音带着疲惫,"传旨,召年羹尧回京。"

年羹尧接到圣旨时,正在给小妾描眉。他以为这又是场荣宠,特意穿了身绣着金龙的袍子,带着二十车礼品就上了路。走到河南时,田文镜的密折已经送到了京城,说"年将军的轿子用了黄盖,比陛下的还阔气"。

而此时的李卫,正蹲在杭州的码头,看着图里琛押着曹頫和李煦的船离开。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皇亲国戚,此刻都穿着囚服,低着头不敢看人。

"李大人,"图里琛走过来,递给他份密折,"陛下让您接着查年羹尧的家产,特别是他在苏州的戏班。"

李卫接过密折,上面的朱批只有四个字:"一网打尽"。他抬头望向北方,觉得这密折就像张无形的网,从养心殿撒出来,把那些藏在暗处的龌龊都兜了进去。

六、尾声

雍正十年的秋天,张廷玉在整理旧档时,发现了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当年的密折,有田文镜的,有李卫的,还有年羹尧、曹頫那些获罪官员的。

他拿起份年羹尧早年的密折,那时他还是个四川巡抚,在折子里说"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字迹里满是赤诚。张廷玉忽然想起年羹尧被赐死那天,在狱中写了首绝命诗,说"一世功名一场空,早知如此学躬耕"。

这时李德全走了进来,手里捧着新的密折:"张大人,李卫在浙江推行摊丁入亩,有些士绅闹事,他请旨镇压。"

张廷玉接过密折,李卫的字还是那么潦草,却多了几分沉稳。上面说"闹事的都是当年曹頫的亲戚,想借机翻案",还附了份名单,密密麻麻写了三十多个人。

"给陛下送去吧。"张廷玉把密折递给李德全,目光落在窗外的银杏树上。叶子黄了,像无数封写满字的信,要落到泥土里去。

雍正看着李卫的密折,想起自己刚登基时,朝堂上一片混乱,是这些密折让他看清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有人说他用密折监控群臣,太过严苛,可若不严,怎么能让这天下清明?

他提起笔,在密折上批道:"该办就办,不必手软。"放下笔时,忽然觉得有些累。这些年,他看过太多密折里的阴谋诡计,也见过太多官员的两面三刀,有时候真希望能像个普通百姓,不用看这些藏着掖着的文字。

窗外的月光照进殿里,落在那箱旧密折上。雍正走过去,拿起份匿名的密折,上面说"江南的稻子熟了,百姓们都在感念陛下的新政"。他笑了,把密折放回箱里,觉得这些方寸之间的纸片,终究是为了这月光下的天下。

很多年后,乾隆打开了这个木箱,看着里面的密折,问张廷玉:"皇考用密折,是不是太不相信大臣了?"

张廷玉答道:"陛下,密折不是不信,是怕被蒙蔽。就像太阳照在地上,总有照不到的影子,密折就是那照影子的灯。"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那些泛黄的宣纸上,字里行间的锋芒早已褪去,只剩下历史的温度,在时光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