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塞上烽烟
崇祯十七年的初夏,大明王朝似乎在经历了漫长而酷烈的寒冬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丝迟来的暖意。
在京师的东北方向,新设立的蓟镇防区,一改往日的颓败景象。新任总兵官、靖南侯黄得功与其麾下的虎山营锐不可当,与同样新近赴任三屯营总兵的杨御藩紧密配合,不仅加紧修复关隘城防,更频频主动出击,清剿周边流窜的散寇和小股鞑虏游骑,取得了一连串的小规模胜利。捷报频传,极大地鼓舞了京畿地区的军心士气,让人们感觉,朝廷在北方,似乎真的重新站稳了脚跟。
----------
然而,就在明军于蓟镇一线渐显生机之时,没有人会忘记,仅仅在几个月前,李自成的大顺军是何等的势不可挡。
回想年初,李自成在西安誓师,号称百万大军,一路东征北讨,几乎是摧枯拉朽!短短两个月内,山西、河南、河北大片土地望风而降,官员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弃印而逃,大明朝廷几乎丢失了三分之一的江山!那时的闯军,兵锋之盛,仿佛天命所归,大明灭亡似乎只在旦夕之间。
可盛极而衰,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自成在占据优势之后,其内部的矛盾也开始迅速激化。他日益骄傲自满,听信了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人的谗言,对真正有战略眼光、且屡次劝谏他约束军纪、争取民心的李岩,日益猜忌,多番打压,导致军中不少有识之士和追随李岩的将领寒心离意。而像白广恩这样的降将,本就心怀叵测,在代州城下又被李自成当作炮灰,最终选择叛逃归明,更是动摇了军心。
----------
说到白广恩,这位反复无常的降将,如今倒是时来运转。崇祯皇帝在确认其投诚之心(尤其是献上李岩这份大礼)和代州突围之功后,竟真的不计前嫌,破格重用。一纸诏令,不仅正式任命他为大同镇总兵官,更赐予其左都督的高阶荣衔!其地位,甚至超越了他当年在明廷旧日所能达到的顶峰!这无疑是皇帝向天下所有仍在观望的明朝旧将们,传递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只要肯归顺朝廷,忠心效力,既往不咎,重赏可期!
----------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的军事形势,似乎真的迎来了转机。南线,刘芳亮所部十余万大军,在良乡遭遇黄得功、唐通等部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北线,李自成亲率的主力大军,因为内部的多疑猜忌和周遇吉在宁武关下的拼死抵抗,损兵折将,三个月寸步难行,锐气尽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