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零食懒洋洋 作品

第188章 五帝(第2页)

舜帝手持权杖,周身散发出威严而仁慈的气息,与天地间的祥瑞交相辉映,场面极为宏大。

这四位帝王凭借各自的功绩,在天道的认可和圣人的册封下,成为了人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帝,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人族不断前行。

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的那天,洪荒大地降下瓢泼大雨,却无半分阴霾——这是天道在为即将到来的治水伟业洗礼。

大禹跪在舜帝面前,接过那柄刻有山川纹路的权杖时,掌心的温度烫得惊人,仿佛握着的不是权力,而是整个人族的生死存亡。

“鲧治水九年而败,今将此任交予你。”

舜帝的声音带着病中的沙哑,却字字千钧。

“勿学你父堵水之法,当以疏导为要。”

大禹叩首至地,额头磕出鲜血:“臣若不能平定水患,愿受天打雷劈,永坠轮回。”

他转身离去时,妻子涂山氏正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启站在宫门外。

涂山氏的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却只是轻声道:“夫君保重,我与启在涂山等你归来。”

大禹望着儿子懵懂的眼神,喉头哽咽,却只留下一句“治水事急”,便带着伯益、后稷等助手踏上了征程。治水的第一站是黄河壶口。

此处水流湍急,浊浪滔天,两岸百姓早已逃散,只留下断壁残垣。

大禹站在崖边,看着父亲鲧当年筑起的堤坝被冲得只剩残骸,突然抽出腰间的耒耜,对着山体猛力一劈——他要劈开壶口,让黄河水改道东流。

这一劈耗尽了他三成法力,虎口震裂,鲜血滴入黄河,竟让奔腾的河水稍稍平息。

此后十三年,大禹的足迹遍布九州。

他发明了“准绳”与“规矩”,让治水百姓能精准测量山川距离;他请来应龙相助,应龙用巨爪划出的沟壑,后来都成了疏导洪水的河道。

他亲自主持开凿龙门,历时五年,终于让黄河水穿过山脉,奔涌向海。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第一次路过涂山时,恰逢启发高烧,涂山氏抱着儿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张望。大禹的队伍正从山脚下路过,伯益劝他:“首领,去看看吧,只片刻就好。”

大禹望着那抹熟悉的身影,听着儿子微弱的哭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水患未平,何以家为?”

他扬鞭催马,泪水却在转身的瞬间滑落,滴在扬起的尘土里。

第二次路过时,启已能扶着门框咿呀学语。涂山氏正站在门前教儿子认“水”字,见大禹的船队从淮河驶过,连忙抱着启追赶。

启伸出小手喊着“爹爹”,声音稚嫩却穿透了涛声。

大禹站在船头,握着耒耜的手微微颤抖,却只是对船夫说:“加速前行,淮河下游还有百姓等着我们疏通河道。”

船帆鼓起,将妻儿的身影越甩越远,他却始终没有回头。

第三次路过已是深夜,涂山氏的窗前还亮着灯。

大禹的队伍在山脚下扎营,他能清晰地看到窗纸上妻子织布的剪影。

突然,屋内传来婴儿的啼哭——原来涂山氏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伯益再次劝道:“首领,去看看吧,夫人刚生产完...”

大禹望着那盏摇曳的灯火,沉默半晌,最终只是吩咐士兵:“天亮前拔营,我们要赶在汛期前打通济水河道。”

当十三年后大禹带着治水成功的消息返回帝都时,启已长成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见到他时竟怯生生地躲在涂山氏身后。

大禹抱着儿子,看着他与自己如出一辙的眉眼,突然泣不成声——这十三年里,他磨破了九十九双草鞋,劈开了九十九座大山,疏导了九十九条河道,却错过了儿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治水成功的那天,天道之眼在天空显现,降下的玄黄功德比三皇五帝加起来还要浓郁。

大禹站在黄河入海口,看着奔腾的河水温顺地流入大海,两岸农田里长出金黄的稻穗,百姓们载歌载舞,突然明白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舜帝亲自将人皇冠冕戴在他头上,众圣人纷纷现身庆贺。

女娲笑着说:“大禹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为五帝之末,与三皇同列火云洞。”

老子则送上《道德经》的副本:“治洪水如治人心,当以无为而治,方能长治久安。”

大禹在位期间,不仅完善了九州的划分,还铸造了九鼎象征王权,制定了更细致的赋税制度,让人族彻底摆脱了水患的困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