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二)(228)(第3页)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王建国在活动中心的阅览室遇到了一位新面孔。那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士,穿着素雅的浅灰色旗袍,正在书法桌前临摹《兰亭序》。
"笔锋应该再圆润一些。"王建国不自觉地驻足指点,"王羲之的字看似随意,实则每一笔都有讲究。"
女士惊讶地抬头,露出一张端庄的脸庞:"您懂书法?"
"略懂皮毛。"王建国有些不好意思,"退休前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接触过一些。"
"我是张淑芬,刚搬来这个社区。"女士放下毛笔,伸出手,"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
王建国一怔——"淑芬",和亡妻同名。他迟疑地握了握对方的手:"王建国,水利局退休的。"
"王局长好。"张淑芬微笑道,"久仰大名。"
"别这么叫,早不是局长了。"王建国摆摆手,却在心里暗暗惊讶,这位张老师笑起来的样子,竟有几分神似他的淑芬。
那天下午,他们聊了很多——从书法到古典文学,从教育现状到城市变迁。张淑芬言谈得体,见解独到,既不刻意迎合,也不故作清高。谈话中王建国得知,她丈夫十年前病逝,独生女在国外定居,去年才回国选择在这个养老条件不错的社区买房定居。
"老了就想离故土近些。"张淑芬说,"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这里的老伙伴们都很热情。"
临走时,张淑芬邀请王建国参加下周社区组织的古典诗词欣赏会,她负责主讲。王建国欣然答应,心里竟有些期待。
回家路上,王建国脚步轻快了许多。经过小区门口时,保安叫住他:"王局长,有您的快递。"
那是一个精致的礼盒,寄件人一栏写着"张淑芬"。王建国疑惑地打开,里面是一本《王羲之书法全集》,扉页上题着娟秀的小字:"听闻王局长雅好书道,特赠此书,盼共切磋。淑芬敬上。"
王建国捧着书,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他忽然明白,生活从不会真正抛弃任何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会有微光照亮前路。
晚上,他给儿子发了条微信:"我认识了一位张老师,人很好,有机会介绍你们认识。"
王磊很快回复:"好啊爸!只要对你好的人,我都欢迎。"后面跟着一个笑脸表情。
王建国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夏夜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淑芬在天上温柔地注视着他。这一次,他不会再急于投入一段感情,也不会再被表面的温柔迷惑。但如果缘分真的来临,他想,自己应该勇敢地接受,而不是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毕竟,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犯错,而是因为害怕再次犯错,而错过了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