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闲客 作品

五分钟后(五)(303)(第2页)

老吴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有点难看。陈默递给他一份刚整理好的同类型项目历史数据:“这是过去三个类似‘提升流畅度’项目的复盘,最后都因为目标模糊,要么返工,要么验收扯皮,平均延误三周。你算算,是现在花两天把目标搞清楚合算,还是后面花三周甚至更久去填坑合算?”

老吴看着数据,张了张嘴,最终悻悻地拿着材料走了。陈默知道,他未必心服,但“责任”和“数据”这两把尺子,开始起作用了。

市场部那边也怨声载道。王莉总监私下对杨雪抱怨:“现在跟客户谈个初步意向都费劲!客户随口说个想法,我们回去就得搞一堆量化指标和边界出来才能立项评审,黄花菜都凉了!灵活性全没了!”

杨雪把话转给了陈默。陈默直接约谈了王莉和市场部几个核心策划:“灵活性不等于模糊性。新流程不是不让谈想法,而是要求把‘想法’尽快转化为可讨论、可评估的‘初步需求’。哪怕只有几个核心指标和关键场景,也比一句‘未来智能化痛点’更能聚焦资源,避免后续无休止的变更。客户真正想要的不是‘快’,而是‘确定’。新流程,是在帮市场部把不确定的‘饼’,变成可交付的‘承诺’。” 他把几个因前期需求模糊导致后期扯皮、客户满意度暴跌的案例数据摆在王莉面前。王莉看着数据,沉默了。

真正让陈默感到一丝慰藉的,是来自“下面”的变化。

小张成了新规则的坚定执行者和布道者。他负责技术对接的项目,严格执行风险评估环节。当研发试图以“时间紧”为由绕过某个小风险点时,小张会立刻拿出打印好的风险评估模板:“周工,这个点评估报告里标了‘中风险’,规避措施是增加一组边界测试用例,工作量评估过了,半天足够。如果跳过,一旦出问题,修正成本可能是三天以上,而且会影响整体交付信誉。您看是现在花半天,还是赌一把?” 他用数据和规则说话,把风险和责任摆在明处,让习惯“赌一把”的老油条们不得不收敛。

陈默桌上的胃药消耗速度明显减缓了。他自己负责的新项目,严格按新流程推进。需求量化清晰,风险评估到位,资源承诺基于模型。虽然过程中仍有各种突发问题,但团队不再像以前那样疲于奔命、被动挨打。大家清晰地知道目标在哪、风险在哪、边界在哪。加班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常态化的“燃料消耗”。当系统第一次向陈默、项目经理和一位连续加班较猛的工程师发出“健康工时提醒”邮件时,项目经理主动找到那位工程师,调整了部分工作安排,让他能按时下班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工程师回来时,眼神里的疲惫少了许多,多了一份被看见的暖意。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

赵志强对陈默的态度,从表面的“配合”,逐渐转变为一种冰冷的、疏离的审视。他不再公开反对新流程,甚至偶尔在高层会议上还会“肯定”几句。但他掌控的核心项目和部门,对新流程的执行总是“慢半拍”,或者充满了各种“灵活变通”。他手下的项目经理们,似乎总能找到绕过某些“繁琐”环节的“高效”办法,并美其名曰“特事特办”。陈默收到的关于赵志强部门流程执行不规范的匿名邮件和小报告,开始增多。

陈默心知肚明。赵志强在用一种更隐蔽、更体制化的方式对抗。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新流程下的项目失败,或者至少出现明显的延误和问题。那时,他就可以站出来,指责新流程的“僵化”和“低效”,证明他那一套“灵活机动”、“结果导向”(实则是人治和压榨)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