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后(五)(303)(第3页)
李副总的态度则更加微妙。他一方面需要陈默这个“优化先锋”来证明公司正在“积极改进”,以应对外部可能的质疑(尤其是陈默那份复盘报告留下的隐患);另一方面,他又警惕着陈默的影响力扩大和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持续冲击。他对陈默提交的流程优化进展报告,批示总是简短而模糊:“已知悉”、“继续推进”、“注意平衡效率”。他像一个精明的棋手,既利用着陈默这枚棋子去清理棋盘上的障碍,又随时准备在棋子可能失控时将其舍弃。
一天深夜,陈默加完班,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而冰冷。他点开公司内部一个非官方的匿名交流版块(俗称“树洞”),一条几天前发布、热度颇高的帖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标题是:
“说说那个‘五分钟’和现在的‘新规矩’。”
帖子里没有指名道姓,但内容却让陈默心头一震:
“……还记得几个月前会议室里那声吼吗?当时就觉得,总算有人把大家憋着的话吼出来了!现在,吼的人还在,还搞出了‘新规矩’。说实话,一开始觉得又是换汤不换药。但这几个月下来,感觉……真有点不一样了。至少,需求不会变来变去让你白干了;至少,老大拍脑袋压时间的时候,有人能拿出数据说‘这样不行’了;至少,加得昏天黑地的时候,会收到一封提醒你‘悠着点’的邮件了(虽然没啥强制力,但感觉被当人看了)……当然,‘规矩’还是会被钻空子,老大们还是更爱听‘没问题’,但感觉脚下那块地,好像没那么容易塌了?希望不是错觉。给那个还在坚持划‘线’的人,点个赞吧。虽然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帖子下面,跟了不少匿名的回复:
“+1,需求评审终于不是走过场了,撕清楚再动手,省了多少冤枉工!”
“收到健康邮件那天,我们组长破天荒让我早点走…虽然就一次,但感觉怪好的。”
“赵xx那边好像还是老样子?希望新规矩能顶住…”
“说个现实的,项目延误率好像真降了点?至少扯皮甩锅的邮件少多了……”
陈默一条条看着这些匿名的、带着谨慎乐观的文字,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上那个边缘早已磨得光滑的旧马克杯。杯壁上倒映着他自己模糊的轮廓,疲惫依旧,眼神深处却有什么东西在悄然沉淀。
没有欢呼,没有颂歌。只有这些在树洞角落里悄然生长的、带着试探性的认同。规则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充满摩擦的、不完美的。它无法消除所有的压榨和不公,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它只是一道道被艰难划下的、试图框定边界的刻痕,在庞大机器的轰鸣声中,微弱却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端起杯子,杯底最后一点温水早已凉透。他仰头,将凉水一饮而尽。冰凉的感觉顺着喉咙滑下,带着一种苦涩后的清醒。
路还很长。脚下的地或许没那么容易塌了,但每一步,仍需踏得清醒而坚定。他关掉电脑屏幕,办公室里最后一点光源熄灭,窗外的城市灯火成为唯一的光亮。他站起身,将那个空了的、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胃药盒子,轻轻丢进了桌下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