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海角上岸(第3页)

最终,经过一番热闹非凡却也井然有序的登记和筛选,两千多名幸运儿获得了留下的资格。朱高煦当场任命了两个随军多年、看着精明强干且读过些书的中年文士担任正副县令,并将此地正式命名为“新威海”——取此地位于半岛尖端,形似大明山东威海卫之意,也寄托着一份对故土的遥远念想和扬威异域的雄心。

任命完毕,朱高煦特意将两位新任县令叫到一旁,仔细叮嘱:“此地夏秋之交,恐有类同大明东南沿海之飓风。尔等规划城建之时,务必将此纳入考量。房屋地基要深,结构要固。我建议,每户人家,最好都能在屋旁或屋下挖掘一处地窖,深固一些。若遇狂风大作,可令百姓入内躲避,以策万全,人命最是金贵。”两位县令连忙躬身应是,将这番话牢牢记在心里。

拿到许可的移民们,在两位新县令和各自选出的临时管事的组织下,立刻迸发出惊人的干劲,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一部分人扛着斧头、锄头,组成勘探队,兴致勃勃地去勘察附近的土地、森林和水源,为自己,也为后来者寻找最适合开垦的处女地。另一部分人则小心翼翼地从船上搬运下那些比金子还珍贵的桑树苗、茶籽和蚕卵,在选定的区域仔细规划,准备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延续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技艺。其余暂时不走的船员和家眷,则在岸边休整,伐木搭建更坚固耐用的住所,修补船只,同时派出几支精干的探险小队,沿着海岸线向南北两个方向探索,绘制更详细的地图,为下一个,乃至下下个定居点的选址收集情报。

朱高煦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远处是砍伐树木的砰砰声和人们的号子声,近处是小心翼翼侍弄桑苗的身影,营地里炊烟袅袅,夹杂着孩童的嬉闹。他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这第一步,虽然粗糙,但总算是稳稳地迈出去了。这个“议事堂”,是他根据自己那点模糊的现代知识,结合眼下实际情况,还有罗马的元老院制度,拍脑袋捣鼓出来的试验品。他想在新大陆建立一个既有大明传统又结合了罗马一些比较好的制度的一个帝国,所以他打算先用议事堂作为试点,为以后建立一个类似“元老院与新明人民”的国家作铺垫,在这个国家里元老院要受皇帝监督,元老院负责立法与监督行政官员的作用。这个杂揉了东西方两大文明制度能不能真正行之有效,会不会水土不服,甚至会不会玩脱了,他心里也没百分之百的底。但无论如何,总得试试。

....................

至于剩下的大部队,朱高煦令其在新威海港湾附近驻扎休整。一年多的海上漂泊,连铁打的汉子也需要喘息,更何况那些经历了风浪、疾病与心理煎熬的普通水手和家眷。临时营地沿海岸线铺开,晾晒的衣物、修补的渔网和工具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水手围坐一处,啃着干硬的干粮,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木柴燃烧的烟火气,以及踏上陆地后那久违的踏实感。

朱高煦背手踱步于营地之间,注视着那些风霜刻面的汉子们——有的正用斧头砍伐树木搭建窝棚,有的则围着新挖的灶坑,煮着不知从何处寻来的野菜汤。他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威海是个良好的起点,但前路漫漫,他还需要建立更多定居点,选址一处首都处理国家政务,完善法律体系,最终成立一个崭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