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出发航向定居点(第3页)
韦氏默默地站在朱高煦身后,目光温柔地描摹着丈夫的侧脸轮廓。海风无情地吹拂,将他的发丝吹乱,却更显出他面容的坚毅与沉稳。她知道,这个男人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何等惊涛骇浪般的雄心壮志。视线微微下移,落在依偎在怀中的小儿子朱瞻圻身上,稚嫩的孩童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一无所知,只是好奇地抓着母亲的衣角,发出咿咿呀呀的童语。再看向站在一旁,挺直腰杆,努力装作成熟的长子朱瞻壑,韦氏的心头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敬佩,自然是有的,为了这宏伟的蓝图,丈夫付出了多少心血,她都看在眼里。担忧,也挥之不去,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的艰险,谁又能保证一切都能如愿以偿?还有一丝深藏心底的思念,午夜梦回,总会想起远在故土的亲人,不知他们是否安好。这一年多的海上漂泊,开荒拓土,其中的艰辛与牺牲,点点滴滴,都刻在了她的心头,无人能诉,也无需多言。最终,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消散在呼啸的海风之中。
“爹,这新京……比新威海还好?”朱瞻壑仰起头,稚嫩的脸上带着一丝好奇,也带着一丝隐隐的期盼。
朱高煦收回眺望远方的目光,低下头,看着儿子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嘴角微微勾起,带着一丝笑意:“好不好,现在谁也说不准。但爹跟你保证,将来这新京,肯定比新威海热闹,也更像个样子。”
朱瞻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朱高煦看着儿子懵懂的表情,心中却充满了信心。新京,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他心中新文明的象征,是他摆脱旧世界束缚,建立理想国度的起点。船队继续乘风破浪,坚定地向着北方航行,身后,新威海的海岸线已经模糊成一道淡淡的黑线,逐渐消失在海天交接之处。甲板上,除了值守的水手调整帆索的吆喝声,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孩童的哭闹和妇人们低声的交谈。大部分人则沉默地挤在有限的空间里,或坐或卧,适应着船身的摇晃,脸上带着长途航行的疲惫,眼神却不由自主地望向北方,那里是他们未来的家园,一个名叫“新京”的,充满未知与希望的地方。
朱高煦负手而立,目光扫过甲板上的人群。一张张面孔,有茫然,有疲惫,也有掩饰不住的憧憬。这些人,就是他建立新世界的基石。从大明带来的士兵、工匠、农民、破产者,他们背景各异,心思不同,但此刻,都被命运捆绑在了一起,驶向同一个目标。他清楚,前方的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建立一个据点不难,难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运转、不断壮大的文明。粮食、安全、秩序、人心……每一项都是巨大的考验。
“父亲,我们还要航行多久?”朱瞻壑拉了拉朱高煦的衣角,海风吹得他小脸有些发红。
“快了,再有十天半月,如果风向顺利的话。”朱高煦回答,声音平静。他指着远处几只追逐船只的海鸟,“你看它们,无拘无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等咱们到了新京,安顿下来,你也可以去探索那片土地,看看那里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船尾的浪花翻滚着,带走了旧日的痕迹。韦氏将小儿子抱得更紧了些,目光在丈夫和长子之间流转。她看到丈夫眼底深处那不易察觉的疲惫,也看到长子眼中对未来的好奇。她轻轻抚摸着小儿子的背,心中默默祈祷,祈祷这次航行能够顺利,祈祷那个叫新京的地方,真的能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不再颠沛流离。船舱里传来一阵饭食的香味,是掺杂了咸鱼干和少量陈米的稀粥,味道算不上好,但在这茫茫大海上,已是难得的慰藉。生活总要继续,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荆棘,他们都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