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食盐(第2页)

朱瞻壑想了想,联系这几日的感受,老实回答:“因为大家干活没力气了,饭菜也没味道。”

“对,但不全对。”朱高煦手指点在地图上,“没了盐,人就成了软脚虾,浑身使不上劲。别说开荒建城,连自保都难。这几千口人,要是都病恹恹的,咱们带来的那点兵,能护得住谁?所以,盐是活命的根,是稳住人心的基石。”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记住,盐和铁,这两样东西,是一个国朝的根基血脉。咱们眼下要自己产盐,将来还要自己炼铁。这两样东西,必须牢牢抓在官府手里,行‘调控’之策,绝不能让私人随心所欲地操控,更不能让他们借此牟取暴利。”

他看着朱瞻壑,继续解释:“盐是生活必须的物资,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人无盐不行,一天都缺不得。你想想,若是盐价被几个大商人把持住,抬得比米还贵,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点钱,大半都得拿去买盐,那他们还有钱买布做衣裳吗?还有钱买针线农具吗?除了盐商还有几人买的起能改善生活的产品?长此以往,民生凋敝,国将不国,也没有新的发展增长渠道,记住要发展必须让更多人买得起除生活物资外更多的物品,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的创造。所以,官府必须管住盐的生产和销售,保证人人都能买得起,吃得上。谁敢私下囤积居奇,高价贩盐,扰乱民生,抓住一律按军法处置,决不姑息!这不仅是钱的事,更是民心稳固的大事,关系到咱们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立足。”

朱瞻壑之前在大明也听过“盐铁官营”的说法,那是自汉武帝时就有的国策。如今听父亲说“盐铁调控”,似乎有所不同,他忍不住问道:“父亲,这‘调控’和咱们大明朝廷说的‘官营’,到底有什么区别?”

朱高煦赞许地点点头,孺子可教。“问得好。”他解释道,“盐,事关基本民生,必须由官府主导,这一点和‘官营’类似,就是要保证供应,稳定价格,防止私人垄断。但铁,或者说将来咱们要炼的钢,它更多是生产的根本,是造工具、兵器的原料。”

“对于铁,”朱高煦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仿佛在规划未来的矿场和工坊,“官府当然也要参与,要设立官办的冶炼厂,掌握核心技术,保证军队和关键产业的需求。但同时,也没必要完全禁止私人炼铁。你想,若是只有一家官府厂子炼铁,日子久了,难免懈怠,不思进取。若是允许多家去炼,有官办的,也有民间的,大家相互竞争,都想着怎么把炉子烧得更旺,怎么用更少的炭炼出更好的铁,怎么让铁器更耐用、价钱更公道。这样一来,炼铁的技术才会不断进步,铁器的产量才会大大增加,价格也能降下来。老百姓买农具便宜了,工匠造器械也方便了,整个新明的生产力才能活起来,发展起来。”

他话锋一转,补充道:“当然,放开不等于放任。私人炼铁可以,但必须在官府的监管之下。比如,炼出来的好钢,不能随随便便卖给外人,更不能资助敌人或潜在的对手。矿山的开采也要有规矩,不能乱挖一气,毁了山林地脉。官府要做的,是定好规矩,监督执行,既要鼓励竞争,又要防止混乱和失控。这,就是‘调控’的用意。盐要‘管死’,铁要‘管活’,活而不乱。”

朱高煦看着儿子似懂非懂的样子,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这些道理,你现在听着可能还有些绕。没关系,以后你跟着爹慢慢看,慢慢学。咱们现在一穷二白,连盐都要自己晒,将来要造船、要盖房、要打制更好的农具和兵器,哪一样离得开铁?总不能指望咱们这点人,拿牙啃树,用手刨地吧?没铁器,那不成野人了。”

他指着窗外热火朝天的营地:“记住,爹带你来这里,不是让你当享福的王孙,而是要你亲手参与到这开创基业的艰难困苦中来。只有明白这些盐铁之事如何关乎百姓生计,如何影响国朝兴衰,你将来才能真正挑起担子,管好家,管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