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食盐(第3页)
朱瞻壑用力点头,虽然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但父亲描绘的那种既要管住又要放活,既要官办又要民营相互较劲的景象,让他隐约觉得这似乎比单纯的“官营”要复杂得多,但也可能……更有用得多。他看着地图上的海岸线和内陆,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盐田遍布、炉火熊熊的场景。
.............
天京卫港那边接到命令,周管事拿着那份措辞严厉的手令,只觉得手里沉甸甸的。他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下手里正在规划的港口木桩定位图,立刻行动起来。盐,这东西平时不起眼,缺了才知道要命。王爷催得这么急,可见新京那边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切萨皮克湾沿岸的滩涂确实不少,但要找适合晒盐的,还得讲究。周管事亲自带着几个有经验的老船工和几个腿脚麻利的亲卫,乘着小舢板,沿着海岸线来回勘察了好几天。退潮时,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滩涂上,查看土质,观察地势,寻找那些既平坦开阔,又能有效利用潮汐引水,还相对背风向阳的宝地。最后,经过反复比较,选定了三处地点,先集中人手攻坚其中最大、条件最好的一处。
他从港口建设的队伍里抽调人手,特别是那些来自福建、两广沿海,祖辈就靠滩涂吃饭的移民。这些人一听是建盐田晒盐,眼睛都亮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不少人拍着胸脯表示自己有经验。
“管事放心,这筑堤拦潮,俺们熟!”一个皮肤黝黑,满口闽南腔的老汉说道,“就是这泥巴,得掺点碎石草筋,用力夯实了才顶用。”
没有足够的砖石和陶瓦,只能用最笨也最实在的办法——夯土。几十号人排成队,喊着号子,将混合了碎石、草屑的滩涂湿泥一层层填进用木板临时围出的堰基里,然后举起沉重的木夯或石锤,用力砸下去。“嘿!……咚!”“嘿!……咚!”声音沉闷而富有节奏。汗水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脊背流淌,泥点飞溅得到处都是。这活计枯燥又累人,但没人抱怨,都知道这关系到所有人的力气。
过滤海水用的滤网更是简陋,只能砍来河边的芦苇和柔韧的藤草,发动妇孺一起动手编织成尽量密实的帘子,聊胜于无。为了加快蒸发,他们还在盐池边竖起几根歪歪扭扭的木杆,上面绑着几条破布。有人看着好奇,问这是不是晾衣服的。引得懂行的老盐工哭笑不得,解释这是看风向的,得让海风顺着池子刮,水才干得快。
几百号人轮番上阵,顶着时而猛烈的日光,在滩涂上挥汗如雨。挖沟渠引水,筑围堰分隔,夯实池底防漏……一个个歪歪扭扭但大致规整的盐池格子,如同棋盘一样,在原本荒芜的滩涂上慢慢显现出来。进度算不上快,偶尔还会因为夯筑不密实,被涨潮的海水冲垮一小段,引来一片懊恼的叹息,然后又默默修补。
晒海盐是个看天吃饭的慢功夫,急不得。消息通过往返的船只传回新京,朱高煦得知盐田已经动工,心里稍安,但依旧紧绷。他只能耐着性子等待,同时更加严格地规划着营地里剩余食盐的用量,每人每天定量分配,省着用。他还真让天京卫港那边送来了几桶干净的海水,吩咐伙房尝试用大量淡水稀释后,给体力消耗最大的伐木队和开荒队试着饮用一点,看看能不能稍微缓解一下缺盐的症状。至于效果如何,会不会喝坏肚子,他心里也没底,只能说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