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写信(第2页)
“你这个董事长,就是要确保这个体系能顺畅地跑起来,并且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跑。”
............
给儿子详尽解释了那两个全新机构的运作模式后,朱高煦这才在书案后坐定,准备动笔。
他面前铺开了几张从大明带来的宣纸,质地细腻,是船队中为数不多的珍贵物品了。
新磨的徽墨,散发着淡淡的松烟清香,萦绕在鼻尖。
第一封信,是给远在万里之外,位于非洲南端瀛角城的李鹤捧。
这位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是他楔入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航道的最重要棋子,也是他伸向旧世界的一只触手。
朱高煦提起狼毫,笔尖饱蘸墨汁,在纸上游走,字迹沉稳而有力,一如其人。
“鹤捧吾之心腹,见字如面。”
“新京已稳,民心渐附。去岁秋收颇丰,军民衣食暂足,士气可用。然百废待兴,万事开头难,此处虽是蛮荒,却也是机遇之地,有无限之潜力,远非贫瘠辽东可比。”
他略作停顿,思索着如何准确描述新明的现状与未来的规划,好让李鹤捧心中有数,配合自己的大战略。
“今岁,已设新京、新郑州、新杭州、新威海、上海,总计五处定居点,星罗棋布于此广袤土地之上。新开垦的农田已收获第一季,产量喜人,足以证明此地地力之肥沃。”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随信附有一图,乃新明疆域草图,聊作示意。图中已标明各处定居点大致方位,及瀛角城与此地之相对位置,望你详加揣摩,未来航线之开拓,以此为基。”
“瀛角城孤悬海外,补给不易,诸事繁杂,辛苦你了。然此地亦是新明之眼,更是未来连接两大陆的咽喉。”
“关于土著,肤色较浅、较易开化之部落,可多加笼络,施以教化。先授其汉语,使其习我衣冠,渐慕华风,使其归心。若有聪慧伶俐、能明事理者,不妨委以薄任,使其为我所用,以夷制夷,亦不失为一良策。”
笔锋一转,语气也冷了几分,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至于那些肤色黝黑、冥顽不灵之部落,无需多费唇舌,浪费口粮。吾国草创,根基未稳,急需大量劳力开山拓土。此类部落,不纳其女,以免混淆血脉,只取其丁壮,行阉割之术后,充作苦役。此法虽有伤天和,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为帝国千秋计,些许手段在所不惜。”
“若有机会,拣选百十名体格最为精壮、不易染病之阉奴,设法随返航船只送至新京。此处开山、修路、垦荒、采矿,正缺此等不知疲倦、饮食粗简之昆仑奴。”
“另,瀛角城周边,务必派遣得力人手,探查有无可用之矿产,尤其是铁、铜、金等。若能寻得,不惜代价加以开发,此乃帝国强盛之基石。”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字字千钧,透着一股乱世枭雄的冷酷与务实。
这是残酷的殖民时代,也是文明碰撞的新世界,所谓的仁慈,有时是最无用的东西,甚至会成为自身的负累。
他搁下笔,轻轻吹了吹未干的墨迹,目光深邃。
然后,他拿起另一张纸,开始写给远在应天府的父皇朱棣的信。
对这位雄才大略、威震天下的父亲,他的情感颇为复杂。
既有为人子的天然敬畏,也有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对这位历史巨人的审视与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竞争意味。
“父皇圣安。儿臣高煦,叩首万里之外,遥祝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开头的场面话,一丝不苟。
“儿臣奉旨就藩海外,至今已历一载有余。幸赖父皇天威浩荡,祖宗在天之灵庇佑,儿臣与麾下数千将士,已于海外拓土开疆,觅得一处远较辽东更为丰饶之地,暂且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数个据点,初具规模。”
他刻意模糊了新大陆的具体地理位置,只笼统地称为“海外丰饶之地”,免得朝中那些酸腐文臣又嚼舌根,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