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写信(第3页)

“此地虽物产丰饶,然人力奇缺,百业待兴,诸多事务皆捉襟见肘。若父皇能体恤儿臣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之艰辛,酌情从国内遣发些许技艺精湛之工匠,如船匠、铁匠、木匠、瓦匠等;以及熟悉农事、水利之农人;乃至医术高明之医师;甚至是一些在国内郁郁不得志、生活困顿之落魄文人、穷困潦倒之宗室远亲,儿臣皆感激不尽。”

“这些人到了此地,不仅能人尽其才,一展所长,更能为我大明开辟一片真正意义上的新天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万世基业。此功劳,不下于开疆拓土,儿臣愿与他们共享。”这话说得恳切,也点明了最迫切的需求,更是画下了一个巨大的饼。

“儿臣在此地发现一种奇特草本,当地土人称之为‘烟草’。取其叶晒干后,可切丝点燃吸食,其烟气味辛烈,吸入后颇能提神解乏,驱寒除瘴。军中将士试用之后,皆称此物能振奋精神,于行军作战、苦寒之地大有裨益。”

“儿臣不敢独享此等奇物,特遣人奉上少许样品,聊表儿臣一片孝心。父皇日理万机,操劳国事,或可偶试一二,以解疲乏。望父皇务必保重龙体,儿臣身在海外,定不堕大明国威,不辱皇家颜面,必将使日月所照,皆为明土。”

他知道朱棣军旅出身,戎马一生,对这种新奇的“提神之物”或许会产生兴趣。至于烟草的危害,他暂时顾不上了,先打开与大明的贸易通道,获得急需的人口和物资再说。而且,这玩意儿将来或许还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最后,是给母亲仁孝徐皇后的信。

提起笔时,朱高煦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柔和了许多,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楚。

他清楚记得历史,母亲在永乐七年便会病逝。算算时间,这封信即便能顺利送到大明,母亲恐怕也……

但这封信,他必须写,为了自己,也为了记忆中那份温暖。

“母后慈鉴。不孝子高煦,遥叩金安。”

“儿臣远在天涯,每当夜深人静,念及母后慈爱音容,辄然泪下。不知母后凤体是否安康?饮食起居可还如意?近日天气转凉,还望母后添衣保暖,切勿受寒。”

“儿臣在此一切安好,母后勿需挂念。此地虽与中原风物迥异,无甚雅致景致,然山川壮丽,别有一番粗犷气象。儿亦学效太祖高皇帝,于此蛮荒之地垦荒屯田,教化斯民,不敢有丝毫懈怠。瞻壑亦渐渐长成,每日随儿臣学习理事,颇有长进,儿臣常以母后昔日教诲督促之,望其不负皇家血脉,能为母后争光。”

“儿臣犹记,母后素喜清雅花草。此地亦有诸多奇花异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只是不识其名。待将来航路畅通稳固,儿臣定当寻觅其中佳品,移植培养,待其开花结果,再设法奉于母后膝下,以博母后一笑。”

“唯愿母后福寿康宁,长乐无忧。儿臣纵远隔万水千山,亦时刻感念母后养育之恩,不敢或忘。”

写到此处,他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在母亲膝下承欢的时光。

这封注定可能无法及时送达的家书,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与对亲情的渴望。

三封信写完,朱高煦长长吁了口气,感觉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他又命人取来纸笔,将每一封信都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两份,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承载着他的谋划、期盼与情感的信件,不久的将来,便会由不同的船只,冒着莫测的风险,带往瀛角城,带往遥远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