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湖区土著(第2页)

奏疏上说,新郑州派出的斥候小队,一路向西北方向探索,意外撞见一个浩渺无垠的湖泊。当地土人含混不清的发音,被斥候勉强记作“安大略湖”。湖泊周边,星罗棋布着许多土著部落,彼此间似乎积怨颇深,斥候亲眼目睹了数次规模不等的冲突。

官员连忙指挥随从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铜锁。箱盖开启,露出了里头用稻草和棉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官员亲自伸手,颤巍巍地从中取出一只碗,捧到朱高煦面前。

“何止是烧出来了?”朱高煦放下最后一件瓷器,看向那名几乎要将头埋到胸口的官员,语气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肯定,“这,便是极好的!”

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碗的内外壁,触感确实有些粗涩,釉面也施得不甚均匀,甚至能看到几处细小的缩釉点和棕眼。碗口也非浑圆,带着些许手捏的痕迹,造型更是朴素到了极点,没有任何纹饰,就是一只最简单的白瓷碗。

码头上负责接引的官员见状,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了快马,护送这名新杭州官员和箱子火速赶往新京。

那官员见朱高煦久久不语,只是反复端详那只粗碗,额上的汗又密了一层,声音都有些发颤:“殿下……这,这便是王工匠他们初次烧制成功的几件中的一件。

他拿起一支炭笔,在地图上新郑州西北方向那片代表湖区的空白处,重重地画上了一个圈,又在旁边用小字清晰地标注了几个字:“大湖区,易洛魁,待开发之人力、皮毛产地,未来冶铁基地。”笔锋落下,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湖边的部落,可曾问明他们的名号?兵器如何?生活习性如何?”朱高煦继续问道,语气平静,心中却已掀起波澜。

........

朱高煦终于抬起头,脸上却不见丝毫嫌弃,反而露出一丝旁人难以察觉的笑意。他将手中的碗轻轻放在案上,又从箱中拿起一只碟子,接着是一个茶杯。每一件都看得仔细,甚至用指节轻轻叩了叩,听了听声音,略显沉闷,不清脆。

他加重了语气,“这是大功一件!从无到有,这是最难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日后就能烧出更白、更细、更精美的瓷器!”

阿巴拉契亚山脚下新发现的煤矿,正等着人手去开采;新京周边新开垦的田地,也需要更多农夫去耕种;未来一旦冶铁炉子建成,那更是个吞噬劳动力的无底洞,没日没夜地需要燃料与矿石,更需要足够的人去伺候。

“王工匠他们,是新明的大功臣。”朱高煦沉声道,“待本王处理完手头事务,定要亲自去新杭州看看,要重赏这些有功之臣!”

“颜色朴素些,手感粗糙些,器型简陋些,这都不要紧。”朱高煦手指轻轻点着那只碗的边缘,“要紧的是,你们在新杭州,找到了能烧出瓷器的土,有了懂烧制手艺的匠人,并且,他们凭着自己的本事,在这片蛮荒之地,真真切切地将它烧成了!”

但若是通过贸易,用他们急需的铁器、布匹,甚至是新奇的玻璃珠子、朗姆酒,去换取他们手中的战俘,这就显得“公平合理”,也更容易被接受。毕竟,那些俘虏在他们手中,要么被杀,要么被奴役,换些实用的东西,何乐而不为?

“让他进来。”朱高煦放下手中的图纸,对于新杭州府尹如此郑重其事地派专人星夜兼程送来的箱子,他心中已隐隐有了几分猜测,但仍旧按捺住情绪。

“传令新郑州,”朱高煦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了通盘的考量,“挑选精明干练、最好粗通一些土语的军士,再次前往大湖区。

“看来,这片‘安大略湖’周边,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太平不了了。”朱高煦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部落间的厮杀,意味着会有失败者,会有俘虏。而眼下的新明帝国,最缺的是什么?除了那些懂得格物致知、能工巧匠的技术人才,便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

朱高煦先接过信,展开细读。信中提及,新杭州定居点南边,有胆大的移民自行前往探索,其中一位原是景德镇的瓷器匠人,姓王。此人眼光独到,在距定居点数十里外的一处山坳中,发现了一种色泽洁白细腻的泥土,凭着多年经验,他断定这正是烧制上等瓷器的关键原料——高岭土。

于是,这王工匠便召集了几个同乡,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记忆中的窑炉样式,在当地搭建了土窑,尝试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