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湖区土著(第3页)
“但要切记,务必谨慎行事,安全第一。在彻底摸清当地情况之前,绝不可轻易介入他们的部落纷争,更不能主动挑起任何事端。一旦遭遇危险,立刻撤回,不必恋战。”朱高煦加重了语气,确保命令被准确理解。
那王工匠并未气馁,反而日夜钻研,改进窑炉,调整火候与泥料配比,后续烧制出的瓷器品质也渐渐有了些许提升。新杭州府尹在信的末尾写道,特意挑选了些许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样品,星夜送来新京,请殿下欣赏,并请示后续如何。
他心中早已翻腾开来。瓷器!这可是大明朝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利润丰厚。眼下这些虽然粗糙,但只要有了高岭土,有了工匠,有了稳定的生产,品质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新杭州官员听到朱高煦这番话,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彻底放回了肚子里,脸上也绽放出由衷的喜色。他带来的这些粗陋之物,在殿下眼中,竟是如此珍贵。能得到殿下这般肯定,王工匠他们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若是能从这些部落冲突中,获得一批又一批稳定的战俘,将其转化为新明的劳动力……朱高煦的眼神闪烁了一下,这无疑能极大缓解眼下的燃眉之急。
待军官退下,朱高煦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份简陋的地图,视线在五大湖区域久久停留。易洛魁人,以及他们与周边部落的复杂关系,就像一盘早已摆好的棋局,如今却可以为新明所用。分而治之,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徐徐图之,吸纳其人口,获取其皮毛资源,最终将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水域,都纳入新明帝国的版图,成为帝国独特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抬眼,看向堂下那位风尘仆仆的新郑州信使,一个面色黢黑、眼神却依旧锐利的年轻军官。
新杭州的官员带着殿下的嘉许心满意足地走了。没过几日,北边的新郑州府尹也差人送来一份奏疏。
五大湖区,错不了。而活跃在那片区域,以凶悍善战、部落联盟闻名的,除了易洛魁人,还能有谁?周边那些阿冈昆语系的部落,怕也不是省油的灯。
“这个‘安大略湖’,斥候估算过它的大小吗?”
那名新杭州的官员额角渗着汗,一进门便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与压抑不住的激动:“殿下,卑职奉府尹之命,特来呈递急件与一箱……一箱新烧制的物件。”他说着,侧身示意身后两名随从将那个半人高的楠木箱子抬了进来。箱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咚”的一声,官员的心也跟着提了一下。
“卑职明白!”那年轻军官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大声领命。
朱高煦接过那只碗。入手的第一感觉是略有些坠手,胎体似乎偏厚。碗的颜色是那种带着些许灰调的白,远非他记忆中景德镇瓷器那种温润如玉、纯净无瑕的质感。
将来,新明的瓷器,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更能远销欧罗巴,去抢占那帮红毛鬼的市场!这不仅仅是银子,这是新明手工业建立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国力、增强影响力的又一张王牌。
官员猛地抬起头,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微微点头,心中已然有了计较。易洛魁联盟,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块硬骨头,法国人拉拢过,英国人也利用过,对周边的其他部落而言,他们更是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的强大,一部分得益于其内部相对稳固的“长屋联盟”政治结构,另一部分,则是对皮毛贸易通道的牢牢掌控。
仅靠从大明获得移民,还有本土那些陆续归化、正在学习汉话的原住民,这人手增长的速度,还是太慢。
他略作停顿,又补充道:“可携带少量食盐、棉布、小铁器等货物,尝试与其中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凶悍、态度相对友善的部落进行小规模接触。向他们表明,我新明之人并无恶意,只是想与他们和平共处,互通有无。若有机会,可以旁敲侧击,暗示我们愿意用货物换取他们手中那些‘多余的人口’。”
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探明湖区地理,尤其是各条主要河流的走向,绘制更详尽的舆图。其次,务必弄清楚湖区各主要部落的名称、大致实力、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特别是哪些部落是世仇,哪些部落之间又有联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