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与秦法异?(第3页)
眼看日头偏西,争论依旧不休,朱高煦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今日之辩,诸君畅所欲言,甚好。”
“孤知晓,制定宪章,乃开天辟地之大事,非一朝一夕可成。”
“今且辩理,不决实务。”
“十日之后,本王会亲自草拟一份宪章初稿,列出纲目条款。”
“届时,再请诸君过目,逐条批驳,集思广益,务求尽善尽美。”
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也给了众人一个缓冲和思考的余地。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皆躬身领命。
无论他们内心作何感想,都明白,这位汉王殿下,不,未来的大秦之主,已经下定了决心。
夜色渐深,汉王府,不,未来的大秦皇宫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
朱高煦摒退了侍从,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书案后。
案上铺着雪白的纸张,他亲手执起一支炭笔,蘸了蘸墨,凝神片刻。
窗外,新京的夜空星光如沸,明亮而深邃。
那金币上“日月星三辰”的图腾,仿佛与这漫天星斗遥相呼应,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笔尖落在纸上,稳稳地写下了宪章的第一句——
“大秦之国,以法为纲……”
与此同时,新京城内的几处茶寮酒肆,灯火亦未全熄。
一群群儒生仕子,三五成群,围绕着今日议事堂内的惊天巨变,低声密议。
一间僻静的茶寮雅室内,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儒围坐一桌,个个面带愁容。
“唉!”一位老者长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忧虑,“殿下此举,虽言是为了万世基业,可这宪章若无三纲五常为注脚,以礼入法,恐将礼崩乐坏,人心失序啊!”
“正是,”另一位老儒附和道,“祖宗之法,自有其道理。如今尽数抛却,另起炉灶,万一根基不稳,岂非自毁长城?”
他们忧心忡忡,觉得传统的道德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对朱高煦似乎想重用法家的疑虑。
而在另一间更为热闹的酒肆角落,一群年轻的士子则显得兴奋异常,面色潮红。
“痛快!当真是痛快!”一个年轻书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大声道。
“殿下此番‘依法治国’之论,石破天惊!何其壮哉!”
“若此宪章真能如殿下所言,明确权责,保障民产,那我大秦,必将迎来前所未有之盛世!”
另一位平日里便对法家学说颇有涉猎的青年士子,更是双目放光。
“昔日商君变法,使秦国强盛,韩非子集法家大成,论述治国之道。”
“今日殿下欲立宪章,开创全新法统。我等若能参与其中,献计献策,他日此法若成,岂非也能名垂青史,比肩古之贤哲,开创我大秦万世不易之法统!”
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向往。
在他们看来,朱高煦提出的宪法理念,不仅仅是对旧制度的革新,更是一个建功立业,实现自身抱负的绝佳机会。
一场围绕着“法”的深刻变革,已然在这片新大陆上拉开了序幕。
旧有的观念与新兴的思想,保守与进取,正在激烈地碰撞。
而朱高煦,这位来自异时空的穿越者,正手握时代的舵盘,引领着这艘名为“大秦”的巨轮,驶向波涛汹涌的未知远方。
他知道,前路必然不会平坦,儒法之争,只是刚刚开始。
但他更清楚,一个以法为基石的国家,才能真正凝聚人心,释放出这片大陆无穷的潜力。
他的长子朱瞻壑,此刻或许正在校场的灯火下苦练武艺。
未来,这个少年将要守护的,不仅仅是朱家的江山,更是一个以法律和秩序构建起来的,强大的大秦帝国。
朱高煦放下手中的炭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
书案上的宪章初稿,刚刚开了个头。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