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专业性学校(第2页)

“陛下,”林永康适时开口,语气较为平和,“臣等并非全然反对设立专业学府。只是,儒学院的地位,是否应当更为突出?毕竟,治国安邦,仍需通晓经义、明晰事理之才。”这代表了折中派的意见,试图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儒学院自然要办,而且要办好。”朱高煦颔首,“但其他学院,同样重要!农业学院,培养能指导万民耕作、改良稻种、提升产量的农技官员;手工业学院,培养能设计制造精巧器械、改进工艺的能工巧匠;航海学院,培养能驾驶巨舰、远涉重洋的航海人才;医学院,培养能救死扶伤、防治疫病的良医;算学院,培养能精密计算、经理财政的专才。这些人,难道就不是帝国需要的人才吗?”

“每个学院除了对应的专业性课程外,儒学也是必修之一,只不过不会有儒学院学习那么深刻。”

“至于官员选拔,”朱高煦话锋一转,直指核心,“基层官吏,必须先经过专业学习,再通过统一考试方可入职。孤要的是能办实事、解决问题的官员,而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纸上谈兵的空谈之辈!若说‘工匠掌权’,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工匠。若一个工匠,能为帝国设计出威力更大的火炮,能让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朕为何不能用他?”

财政部尚书此刻面露难色,他最为关心的还是钱袋子的问题:“陛下,兴建如此众多的专业学院,其耗费巨大。加之《永乐大典》的刊印与各地图书馆的建设,已然是不小的开支。师资方面,尤其是医学、航海等专精之学,教习从何而来,亦是大难题。若数项并举,财政压力,恐难以为继。”

“钱,孤来想办法。”朱高煦一挥手,不容置喙,“百工之技,关乎国运兴衰,儒法不可独尊!农民耕种,工匠劳作,他们为大秦创造财富,他们的子弟,为何不能有专门学习技艺、提升自身的地方?”

“朕意已决!”朱高煦目光扫过众臣,“命工部、并新设立一个教育部通力协作,半年之内,必须将首批六大学院的校舍建成!农业学院与手工业学院,优先保障其建设与师资!所需经费,财政部全力支持!若有懈怠,孤唯他是问!”

监国太子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整个内阁鸦雀无声。保守派儒臣们面如死灰,他们知道,在这位强势的开国太子面前,任何祖宗旧制都可能被无情碾碎。而林永康等务实派,则在短暂的震惊后,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看似疯狂的计划,落到实处。

这道关于教育改革的诏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新京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传出,最先沸腾的是那些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底层移民,尤其是农户和工匠家庭。

“听说了吗?陛下要办学堂,专门教种地和做手艺!”一个刚从福建迁来的老农,激动地拉着同乡的手,“学好了,还有机会考官哩!”

“真的假的?咱庄稼汉、泥瓦匠的娃,也能当官?”旁边的年轻工匠一脸不敢置信,随即眼中爆发出热切的光芒,“要是真能学门手艺就能考官,那可比死读那劳什子经书强多了!俺家那小子,别的不会,摆弄木头活计倒是有几分天赋,这下可有出路了!”

“孩子有活路,家族有指望啊!”这样的欢呼声,在移民聚居的区域此起彼伏。对他们而言,皇帝的这项新政,无疑是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阶层的希望之门。

然而,也有一些文盲农户忧心忡忡:“可俺们大字不识一个,孩子连蒙学都没上过,那什么劳什子乡试,怕是连门都摸不着啊!陛下能不能先办些识字学堂,让俺们的娃也能有个报考的底子?”

与底层民众的热烈拥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生群体的激烈反对。

新京城内几处儒生聚集的茶馆、书社,一时间如同炸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