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专业性学校(第3页)

“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一个老秀才气得浑身发抖,将手中的茶杯重重摔在地上,“以匠乱儒,斯文扫地!将我儒学院与那些农工之学并列,更是奇耻大辱!这是要自贬身份,与百工为伍吗?”

“我等圣人之徒,岂能与那些刨土的、打铁的同列?”年轻气盛的举子们义愤填膺,“必须联名上书,请陛下收回成命,恢复科举正统,明晰士农工商之等级,否则,国将不国啊!”

一封封饱含“忧国忧民”之情的血书,雪片般飞向内阁,请求皇帝三思,悬崖勒马。

当然,儒生群体中,也有少数思想较为开明之士。他们虽然也对儒学院的地位被“稀释”感到不满,但尚能理解皇帝在新大陆开疆拓土,急需实用人才的苦心。他们主张,可以接受设立专业学院,但儒学院必须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来源,其核心地位不容动摇。

而那些真正的工匠和技术人才,则对“手工业学院”的设立报以了极大的期待。

“咱们这些做手艺的,以前总被人瞧不起,说是什么‘奇技淫巧’。”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匠,在听闻消息后,激动地对徒弟们说,“现在好了,陛下要专门给咱们开办学院,这是官家认可了咱们的本事!以后,咱们工匠也能凭手艺光宗耀祖了!”

他们纷纷打探手工业学院的招生标准,盘算着将自家有天赋的子侄送去深造。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学一门手艺,更是技艺传承与社会地位提升的官方途径。

少数在大明的“贱籍”,也曾燃起一丝希望,试图通过入学来摆脱身份的桎梏。

但是更多的人发现,这些学院的招生乡试,依旧要靠识字与儒学,只有在考上这些学院后,似乎才能真正学习对应的技术。那些没读过书的平民的心,顿时沉寂了下来。

但也有心思细腻之辈,发现了监国太子诏令中需要报名和考试排名入学新式学院的说明,除了儒学院,其他实学学院,儒生绝对不愿意报名,那我先提前努力一番,只要四书五经比其他工匠好,那么不就能深造了?

新京城内,各种声音交织,争论不休。但朱高煦的意志,已如出鞘之剑,断无收回的可能。

教育部衙门在仓促间挂牌成立,工部也接到了死命令,日夜赶工,规划设计各大院校的校舍。选址、采买、招募工匠,一时间,整个新京城都围绕着这些即将拔地而起的“学院”高速运转起来。

然而,最大的难题,才刚刚开始显现。

校舍可以加班加点建成,但合格的师资,尤其是农业、手工业、航海、医学、算学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教员,从何而来?大明本土固然有一些这方面的专才,但一来数量稀少,二来他们是否愿意远涉重洋,来到这片蛮荒之地教书育人,尚未可知。

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编撰?这一切,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

朱高煦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心中明白,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别无选择。新大陆的未来,大秦帝国的命运,都系于此。他必须亲手培养出第一批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传孤旨意,”他沉声对侍立一旁的内阁大学士道,“从皇家印书局刚刚印出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残卷、《武备志》中挑选精通农事、营造、舟船、军械之书,作为教材。其他方面的工匠,只要技术最佳无论出身,皆可破格录用,充任各专业学院的初期教习。同时,张榜招贤,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自荐。待遇从优!”

一场席卷整个新大陆的教育革命,已然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序幕。而其所将引发的深远影响,此刻尚无人能够完全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