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科举改制(第2页)

朱高煦点了点头,这正合他意。他最烦的就是养一堆闲人。

“三十人。”他一锤定音,“就这个数。此次考核,我亲自出题。”

内阁诸臣心里咯噔一下。

监国太子亲自出题,这分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些还想说什么祖宗旧制的官员,此刻都把话咽了回去。谁都清楚,这位殿下决定的事,谁也别想让他改。

散朝之后,朱高煦回到御书房,亲自构思试题。

四书五经的题目,他选了《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相关章节。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他“民本”的治国理念,也强调了“务实”的为政之风。

至于策论题,朱高煦结合当前大秦帝国面临的最核心的几个问题,拟定了一道总揽全局的题目:“新大陆地广人稀,物产丰饶,然亦有土著杂处,民心思变之虞。今我大秦立国于斯,当以何策,方能平衡开垦拓荒、防夷扰边、安置流民三事,以达长治久安之境?”

这道题,看似宽泛,实则处处都是考较。如何大规模开垦而不竭泽而渔?如何对待原住民,是剿是抚,还是恩威并施?如何将数以万计的新移民妥善安置,使其尽快融入大秦,成为帝国发展的助力而非负担?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深思熟虑的对策。

最后是算术题。朱高煦结合新大陆的实际情况,出了三道应用题。

第一题:某农民家有良田五百亩,每亩亩产一石粮食,若以十税一的方式缴纳税收,那请问该户居民今年应该收多少粮食作为税收?

第二题:一支船队计划从瀛角城运载一万名移民至新大陆。大型宝船每艘可载五百人,补给船每艘可载二百人,但每艘宝船需配备至少两艘补给船以确保航行安全与物资供应。问:为运送所有移民,至少需要多少艘宝船和多少艘补给船?其最小组合方案为何?

第三题:亲卫某部满编一百人,其中军官十人,月饷各十两白银;士卒九十人,月饷各三两白银。此外,每人每月伙食费标准为一两白银,马匹草料费每匹每月亦为一两白银。问:该部亲卫一月所需军饷、伙食、草料总开支为几何?若帝国财政拨付该部年度预算为五千两白银,是否足以支撑其全年开销?若不足,差额几何?

这三道算术题,看似简单,却分别对应了税收计算、民政运输和军事财政三大领域的核心计算能力。朱高煦要的不是能吟诗作对的酸腐文人,而是能动手算账、解决实际问题的干练官员。

试题拟定完毕,朱高煦下令民政部即刻张榜公布考试规程,并负责核验报名者的身份。一时间,新京城内,凡是有些大明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大明本土郁郁不得志,或是家道中落,才冒险远渡重洋来到这片新大陆。如今,大秦帝国开科取士,无疑给了他们一个重焕生机、出人头地的机会。

考试地点,就设在新京城内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大院内,简单搭建了数百个考生带的单人间。虽然简陋,但四面通风,光线充足,足以容纳百余人同时应考。

考试之日,天刚蒙蒙亮,考场外便已聚集了不少考生。他们大多穿着浆洗干净的旧儒衫,神色间既有紧张,也有期待。民政部的官员仔细核验了他们的身份文牒和功名证明,方才放行入场。

朱高煦并未亲临考场,但他早已安排了亲卫在暗中巡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考试从清晨持续到傍晚,考生们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当最后一缕夕阳从窗棂间斜射而入,交卷的钟声敲响,考生们才如释重负般地走出考场,脸上带着疲惫,也带着对未来的期盼。

批阅试卷的工作,由朱高煦亲自主持,内阁几位核心大臣协助。

灯火通明的御书房内,朱高煦一份份地翻阅着考生的答卷。四书五经的部分,大多中规中矩,能看出这些读书人还是有些底子的。但到了策论和算术,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