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成立东天竺公司(第3页)

数日后,《大秦帝国公司法》以监国太子敕令的形式,昭告天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京城内的文人反应最为激烈。

“斯文扫地!简直是斯文扫地!”一个年轻学子将手中的《论语》摔在地上,“让满身铜臭的商人有了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组织的权力,而且债务与个人财产无关,国将不国啊!”

而在另外四处定居点的广袤农场里,那些正在开垦土地,辛苦种地的农民,对此却普遍淡漠。他们从公告栏上听说了这件事,但“公司”、“股份”这些词,对他们而言太过遥远和陌生。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能不能让他们吃饱肚子。

反应最为两极分化的,是工匠和商人。

工坊主们对此又喜又忧。他们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公司”成立,那对铁器、船只的需求必然暴增,他们的订单将接到手软。可要让他们自己拿出真金白银去“入股”,他们又犹豫了。祖祖辈辈都是靠手艺吃饭,把血汗钱投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万一赔了怎么办?

而那些跟随朱高煦而来,本就从事海贸的商贾们,则陷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狂喜。

新京商业区,一座多种商人商共同出资修建的会馆内,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都听说了吗?《公司法》!”一个挺着肚子的商人,激动得满面红光,他狠狠一拍大腿,“东家赔钱,不抄西家的产!我的天爷,这是陛下亲口许的!”

“何止啊!”另一个精瘦的船主,手里死死捏着一份手抄的法案副本,手指都在发抖,“只要凑的钱多,就能说了算!以后咱们合伙出海,再也不用为谁是大掌柜争得头破血流了!按股份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这部法律,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形式和合法保障。它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尽财富的大门。

然而,狂喜过后,却是诡异的沉寂。

尽管商人们激动万分,工匠们翘首以盼,但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竟,这东西太新了,新到让人心里没底。而且,那些文官老爷们的反对声,也传到了他们耳朵里。万一这阵风过去了,监国太子改了主意,他们这些出头的椽子,岂不是要先烂?

整个大秦帝国,似乎都因为这部新法,陷入了一种诡异的观望和停滞之中。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试探着。

就在这时,一则来自监国太子的消息,如同惊雷一般,炸响在新京的上空。

大秦帝国皇帝朱高煦,以个人名义,宣布成立“东天竺公司”。

同时,他严格依据自己颁布的《公司法》进行注资——从监国太子的个人内帑中,调拨金币20000钱(折合2000两黄金),占股40000股。

这一下,所有人都被镇住了。

那些激烈反对的文官们,瞬间哑火。他们可以抨击一部法律,可以弹劾一群商人,但他们敢弹劾用自己私房钱来做生意的监国太子本人吗?

那些犹豫不决的工匠和商人们,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还有什么比监国太子用自己的钱来做担保,更让人放心的?

这已经不是一个商业行为了。

这是皇权的直接背书!是皇帝在用自己的信誉和财富,为帝国的未来指明方向!

朱高煦以身作则,亲自下场,将自己和这部新法、和这家新公司,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站在自己庄园的高处,俯瞰着因为这道消息而彻底沸腾起来的新京城,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牌,已经打出去了。

现在,就看谁会第一个跟注了。那通往无尽财富与权力的牌桌上,第一个座位,已经虚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