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资金募集(第2页)
“别说了!”一个声音最大的盐商猛地站起来,眼睛都红了,“这是御赐的发财机会!太子爷吃肉,咱们跟着喝口汤,这汤也比咱们自己熬的要浓!我出五百钱金币!认购一千股!”
“嘶——”
会馆内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五百钱金币,那可是五十两黄金!足够在新京城外买下一座上好的庄园了。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疯狂。
“我出三百钱!”
“我二百五十钱!”
“都别跟我抢!我把我那艘最好的福船折算进去!”
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地扑了上来。他们太清楚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投资,只要成了“东天竺公司”的股东,以后跟官府打交道,腰杆子都能挺直几分。
狂热同样在军营和工坊里蔓延。
新京郊外的火器制造局,一群浑身油污的工匠聚在一起。
为首的老师傅,是个从大明神机营里出来的老匠人。他看着公告栏上的诏令,沉默了许久。
“师傅,咱们干不干?”一个年轻的徒弟凑过来问。
老师傅吐出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那张被炉火熏得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太子爷建国以来,咱们匠人的日子,好过了多少,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他缓缓开口,“以前在大明,咱们是匠户,子子孙孙都是匠户,被人看不起。现在,咱们是‘工匠’,凭手艺吃饭,没人敢小瞧。”
他指了指那份诏令。
“太子爷现在要办大产业,这产业以后要造船,要火器,少不了咱们。咱们把血汗钱投进去,既是报答殿下的恩情,也是给咱们自己挣个前程。”
他从怀里摸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倒在桌上,全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金币和银角子。
“我这点家当,全在这了。你们谁愿意跟着我干的,就凑一凑,咱们也去当回‘东家’!”
“干!”
“师傅,算我一个!”
年轻的工匠们热血上涌,纷纷响应。他们坚信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太子爷的产业,肯定不会赔!
而在另一边的亲卫军营里,一群军官,也在讨论着这件事。他们用缴获和赏赐的黄金,在酒馆里痛饮。
“听说了吗?东天竺公司!”一个独臂的百户,将酒杯重重一顿。
“当然听说了!老子这辈子,除了杀人,就不会干别的。让我去种地?还不如杀了我。要是能入股,以后每年躺着拿分红,退役了就去买个大庄园,娶几十个老婆,那日子……”
“哈哈哈,就你小子想得美!”
“不过说真的,这倒是个路子。咱们拿命换来的钱,存着也是存着,不如跟着殿下干一票大的!”
军官们的想法更为直接。他们对朱高煦有着近乎盲目的崇拜和信任。殿下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现在,殿下指了条发财的路,他们自然要跟上。
然而,当这股狂热的浪潮,离开新京,向着更偏远的定居点扩散时,却迅速降温。
在新杭州、新上海这些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点,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正忙于秋收。他们从集市的公告栏上听说了这件事,但反应普遍淡漠。
一个老农扛着锄头,听完识字先生念的诏令,只是不屑地啐了一口。
“啥玩意?‘股份’?拿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去换一张纸?那纸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地种?俺不干。俺只信这黄土地,种一粒粮食,就能收一堆粮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大多数农民的想法都与他类似。对他们而言,“公司”、“股东”这些词汇,太过遥远和虚幻,远不如手里沉甸甸的谷物和脚下坚实的土地来得可靠。
只有少数曾经是大明破落的地主之家的后代,嗅到了一丝不同的味道。他们派人去新京打探消息,然后用几车皮的余粮卖出换钱,试探性地认购了几十股。他们不懂什么是公司,但他们懂,跟着太子爷,总有肉吃。
而在更北边的新郑州,情况稍好一些。这里靠近大湖区在土著地盘上的铁矿,与新京的商业往来较为频繁。一些从事皮毛贸易和内陆运输的商人,积极地参与了认购。但总体而言,参与的人数和资金量,都远远无法与新京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