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资金募集(第3页)
信息和观念的巨大鸿沟,在这一次募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由朱高煦亲手点燃的大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炙烤着这个新生帝国的每一个阶层,让他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裂变。
士,依旧高高在上。坚守“农本商末”的腐儒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痛心疾首,引经据典,论证此举将如何败坏纲常,动摇国本。而另一批务实的士人,则关起门来,日夜研究那份《公司法》,试图从中找出隐藏的商机和规则。
农,大部分依旧固守着土地。他们是帝国最坚实的基石,也是最保守的力量。
工,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老一辈的匠人,信奉手艺为王,对这种虚无缥缈的“入股”持观望态度。而年轻一代的匠人,思想更为活络。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豪赌东天竺公司,便另辟蹊径。十几名年轻的造船匠人,凑在一起,效仿《公司法》的模式,打算成立了帝国第一家民间合股公司——“新京船舶修造公司”,每人出资十钱金币,合资百股,计划专门承接未来公司船队的维修订单。他们用法律,规避了个人承担无限风险的可能。
商,更是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大商人们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东天竺公司这艘巨轮上。而那些资本不足的中小商人,则敏锐地避开了远洋贸易这片红海,成立了几家小型的贸易公司,专注于沿海各个定居点之间的短途运输。
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朱高煦的强力催化下,以一种野蛮而又充满活力的姿态,破土而出。
最终的募资结果,完全在朱高煦的预料之中。
一万五千钱金币的目标,最终收到的认购申请,超过了一万六千钱。
新京一个地方,就贡献了超过七成的份额。其余四个定居点,加起来才勉强凑够三成。
对于超额的部分,朱高煦没有选择扩大募资,而是采取了一种后世人看来再寻常不过,但在此时却显得无比新奇和公平的方式——抽签。
所有认购者的名字被写在纸条上,放入一个大木箱中。由监国太子长子,年仅十岁的朱瞻壑,亲手从中抽出中签者。
抽中的,欢天喜地。
没抽中的,捶胸顿足。
这一场小小的抽签,却在无形中再次强化了《公司法》的权威性,也让“东天竺公司”的股票,在发行之初,就带上了稀缺和抢手的属性。
夜深了。
朱高煦的书房内灯火通明。
他面前摊开的,正是那份厚厚的,新鲜出炉的“东天竺公司”股东名册。
林永康之子,二百股。
内阁次辅之妻弟,三百股。
新京最大盐商,一千股。
龙骑卫百户,五十股。
火器局工匠合作社,一百五十股。
……
一个个名字,一行行数字,在他的眼中,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这是一个由皇权、官僚、军功、商贾和技术工匠共同构建起来的庞大利益网络。每个人都被一根无形的线,与这艘名为“东天竺公司”的战船捆绑在了一起。
他们将分享胜利的荣光,也必须承担失败的代价。
从此以后,帝国的扩张,不再是他朱高煦一个人的意志,而是这数千名股东共同的渴望。
朱高煦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拿起笔,在名册的封面上,缓缓写下四个大字:国之柱石。
“棋子,都已经入局了。”
他放下笔,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在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旧大陆轮廓上轻轻划过。
“是时候,去跟我的父皇,谈一谈生意了。”
下一步,便是改装船队,组建一支拥有强大火力的武装商船。公司的第一次远航,目标东方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