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153章 浮生偷得半日闲

靖康二年的汴梁七月,正是暑气渐收,梧桐初黄的时节。 金明池畔的蝉鸣犹在,宫阙琼林的飞檐斗拱却似乎沾染了几分不同于往年的凝重。

随着燕云归复、西北大捷的喜报频传,往日惊惶无措的朝野上下,终于能喘一口气。

市井瓦舍间的喧嚣渐复,樊楼酒旗高挑,只是那欢笑声底下,总还藏着几分对烽火再燃的隐忧。

大梁门外,那处闹中取静的二进小院,门楣朴实无华。

院墙的藤萝愈发葳莸,在初秋的风里沙沙作响。

这里的主人,签书枢密院事陈太初,眼下却深陷于另一种“兵戎”之中。

枢密院签书房那堆积如山的边报、粮秣清单、边陲诸路的奏请、朝中衮衮诸公各怀心思的拜帖……几乎成了他每日睁眼就要应对的重峦叠嶂。

比之在沧州督造海船、跨海踏波寻访奇石的潇洒,亦或是拒马河边挥斥方遒、汴梁宫前一鞭慑胡的凛冽,这案牍劳形,更让这骨子里带着三分疏旷的穿越客深感疲惫。

好在,家成了唯一的慰藉。

琉球岛主染墨已于三月返回南方坐镇经营。

如今这座略显局促的二进院子,便是陈太初在汴梁城的锚地。

妻子赵明玉带着一双小儿女从琉球归来,让这原本清冷的院落顿时有了生气。

稚子的嬉笑声穿堂过户,压过了院墙外隐约的市声。

小厮婢女是新购置的,虽不如江南买办府里的伶俐,却也规矩。

那位从濮阳老家被父亲陈守拙硬塞过来的老厨子,灶上功夫或许比不上樊楼的名厨,却能日日端上几道熟悉的家常:一碗浓白的羊肉汤饼,或是点缀着黄豆、咸香扑鼻的濮阳焖子。

最醒目的,依旧是府内那十余名沉默如铁塔的努比亚黑奴卫队,他们散落在庭院角落、拱门之下,黝黑的肌肤在秋阳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锐利的目光时刻扫视着这方寸之地,无声提醒着主人如今地位带来的危险与防备。

更多的黑奴已安置在京郊买下的庄园里,那里正成为一处秘密的营地。

管家出自太子妃的陪房赵家,规矩虽严,却少了老家人陈安的那份亲近——陈安已受荫补为军器监提点官,虽仍在枢密院属衙办差,却再不能如从前般宿在府中听唤了。

这晚,暮鼓方过,华灯初上。院内静僻的小花厅,一张朴素的榆木八仙桌摆开。

家常菜肴热腾腾地摆满了一桌:汴梁口味的酥骨鱼、玉灌肺,佐以油泼辣子、芫荽点缀的濮阳大炖菜,更有那老厨子看家本事——炖得骨酥肉烂、汤汁如奶的羊肉白菜粉条锅子。

桌旁坐了三人。

主人陈太初脱去了威严的紫袍官服,着一身月白的细棉直裰,眉宇间挥之不去的惫色在氤氲的热气与温暖的灯火下,似乎化开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