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大宋换新天(第2页)
二楼密室,厚重的铅板夹层金库内,黄白之光刺目!
金砖银锭堆积如山,几乎要将特制的地砖压裂!
户部尚书李光(原户部侍郎擢升)手持清单,对陈太初肃然禀报:“…国库存金一百二十万两,银八百万两,铜…不计!各分号存金亦逾五十万两!纸钞流通已占市面交易七成!伪钞…至今未现一例!”
陈太初指尖拂过冰凉的黄金,目光却投向窗外喧嚣的市井。
“金本位…只是权宜。”他声音低沉,“真正的根基,是田里的粮,河里的船,工坊的铁,还有…百姓对这张纸的信。”
他拿起一张千贯大钞,对着光,看着那隐现的龙纹,“告诉各分号掌柜,凡有挤兑,立兑!不惜金库搬空!信誉…才是帝国真正的金山!”
汴梁西郊,禁军新北大营。
震天的杀伐声撕裂秋空!
尘土飞扬的校场上,截然不同的两股洪流正在对冲!
一方是身着崭新制式赤红军服、手持包铁木枪的新募士卒,队列尚显松散稚嫩;
另一方则是百战余生的黑甲锐士,眼神如狼,动作狠辣!
令人惊异的是,新兵队列中,竟混杂着不少锦衣华服、面皮白净的世家子弟!
此刻皆灰头土脸,咬牙与身旁农家子一同挺枪突刺!
点将台上,新任枢密副使岳飞按剑而立,玄色大氅在风中猎猎。
他身侧,兵部职方司郎中正高声宣读新颁《义务兵役令》:
“…凡大宋男丁,年满十八,无残疾重疾者,皆需服兵役二载!分隶禁军、厢军、水师!役满,授‘忠勇’铜章,免赋一年!优异者,可入讲武堂深造,或转任地方巡检、衙役!逃避兵役者,三代不得科举入仕!…”
“娘的!老子是开德府王家的独苗!我爹捐了三千两修河堤!凭什么跟这群泥腿子一起滚泥坑!”
新兵阵中,一个锦衣青年被对练的老兵一枪杆扫倒在地,鼻血长流,羞愤咆哮!
“闭嘴!”他身旁一个黝黑精悍的农家子新兵猛地将他拽起,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狠劲,“枢相府大公子陈忠和,上月已入讲武堂!每日寅时即起,负重奔行三十里!你王家比枢相府还金贵?!”锦衣青年闻言,如同被掐住脖子的公鸡,脸色涨红,再也吐不出半个字。
贡院明伦堂,烛火通明。
礼部尚书朱胜非手持一份墨迹淋漓的奏疏副本,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奉旨!自靖康六年春闱始,增开‘明算’、‘明工’、‘明农’、‘明医’四科!与进士科同列大比!‘明算’考数术推演、钱粮会计;‘明工’考营造法式、器械图谱;‘明农’考天时地利、稼穑桑麻;‘明医’考本草方剂、经络腧穴!另复‘武举’,分韬略、骑射、技击、火器四门!取中者,授‘博士’、‘技正’、‘农师’、‘医师’、‘武备’衔!等同进士出身!入国子监六学深造,或授实职!”
堂下鸦雀无声,旋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骚动!
千年科举,唯重经义!
此令一出,无异于石破天惊!
无数寒窗苦读却屡试不第的算学天才、能工巧匠、杏林圣手、乃至被斥为“粗鄙武夫”的豪杰,眼前骤然洞开青云之路!
汴梁城南,漏泽园。
秋风萧瑟,卷起几片枯叶。
新立的青石碑林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此处已非昔年蔡京所设、徒有虚名的“善地”,而是真正由户部直拨钱粮、太医院派驻医官、御史台定期巡查的官办慈济之所。
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舍取代了破败草棚,粥棚热气腾腾,病坊内药香弥漫。
几名身着青布直裰、胸佩“慈巡”铁牌的年轻吏员,正仔细核对赈济名册与钱粮发放,一旁还有两名面无表情的御史台察院御史按册抽检。
一个瘸腿老兵捧着热粥和两枚崭新的“忠勇”铜钱(伤残抚恤),老泪纵横,对着汴梁皇城方向重重磕头。
不远处,几个总角孩童在女医官的看护下,于新辟的蒙学堂内,跟着夫子咿咿呀呀地念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