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233章 捷报(第3页)

她目光转向炕角,那个吮着手指、睁着乌溜溜大眼睛望着她的孩子,眼中终于泛起一丝微弱的暖意,“虎头…咱娘俩…就在这汴梁城…活下来吧。给你爹…守着他用命换来的这点…安生日子。”

她俯身,从桌下摸出一只粗陶罐,郑重地将那凭引与存折放入罐中,又用油布仔细封好罐口。

如同封存一段不堪回首的血色过往。然后,她抱起炕上的孩子,用脸颊蹭了蹭他细嫩的脸蛋。

孩子似乎感受到母亲情绪的平复,咧开没牙的小嘴,发出“咯咯”的笑声,小手胡乱地抓着她的衣襟。

“虎头乖…”张王氏低声呢喃,眼中那死寂的灰翳,终于被这稚嫩的笑声撕开一道缝隙,透出一点微弱却真实的生机,“娘…给你烙饼吃。吃饱了…咱明天…去外城…看新家。”

七月的汴梁,暑气蒸腾。

外城西厢,一处新辟的“忠烈坊”。

青石板路尚带新凿的痕迹,两侧是整齐划一的青砖小院。

虽不奢华,却干净敞亮。

坊口立着一座新砌的忠烈牌坊,石础尚带水痕。

张王氏的小院在最里侧。

院门敞开,新糊的窗纸透着光。

院内一角,那架熟悉的黄泥炉灶重新支起,炉火正旺。

铁鏊子上,新麦烙成的胡饼滋滋作响,散发出熟悉的、混合着羊油与麦焦的香气。

只是那气息里,似乎少了几分昔日的苦涩与血腥,多了几分属于新生的、平淡的暖意。

张王氏系着干净的围裙,动作麻利地翻动着饼。

背上,虎头戴着小小的虎头帽,吮着一根麦芽糖,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家。

院门外,几个同样迁入此坊的遗属妇人探头探脑,带着劫后余生的拘谨与对新生活的期盼。

“张娘子!你这饼…真香!”一个抱着婴孩的年轻寡妇怯生生开口。

张王氏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久违的、略显生硬的微笑。

她铲起一张金黄酥脆的胡饼,用油纸包了递过去:“尝尝?新麦的…甜。”

那妇人接过饼,眼眶微红,用力点了点头。

更多的手伸了过来。

炉火跳跃,映着一张张带着伤痕却努力挤出笑容的脸。

油泼辣子的辛香、孩童的嬉闹、妇人低低的交谈声,在这崭新的坊巷间弥漫开来,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冲刷着昨日的血色,艰难而执着地…汇入汴梁城浩荡奔涌的市井烟火之中。

巷口,一骑快马飞驰而过,马蹄踏碎青石板的脆响惊起几只麻雀。

马上的绿袍小吏,正将一份加盖了枢密院火漆的《河西商路重开暨榷场新规》告示,张贴于忠烈坊口的布告栏上。

金色的阳光透过榆树叶的缝隙洒落,在那墨迹未干的告示上,投下斑驳而充满希望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