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末辩君相衡,论道夺魁名(第3页)
他这话直指要害,考评官席上立刻有人喊“夺旗”!
洛洪当即宣布:“鸿鹄书院陈靖论据违典,罚半角令旗!”
陈靖脸色涨红,却仍强辩:“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四藩环伺,若皇权不集中,如何平藩?难道要与宰相商量着调兵吗?”
“平藩更需相权辅佐。”
秦朗接过话头,目光扫过观礼台的镇南王,“镇南王当年治水师,若不是宰相苏大人力排众议,从户部拨出三百万两造船银,凌波水师岂能有今日规模?皇权如掌舵,相权如划桨,船要行得稳,两者缺一不可。”
漠北书院的叶寒舟又要起身反驳,却被洛云舒抢先开口:“秦公子说得是。大晟亡国,正是因哀帝既不信宰辅,又好用近侍,朝堂成了一言堂——这便是‘无制衡’的恶果。我大陈的‘制衡’,当学太祖画的《君臣鱼水图》:君主是水,宰相是鱼,水宽则鱼活,鱼活则水旺,而非水要煮鱼,鱼要翻塘。”
她指尖轻叩案上的《大陈政要》,书页上“章和年间三相共理朝政”的记载赫然在目:“大晟末年,哀帝宠信司礼监掌印太监,将批红权尽付宦官,连宰辅的奏折都需经太监过目方可上呈,最终国库亏空、边军哗变时,朝堂竟无一人敢直言——这般‘无制衡’的教训,我大陈怎能不记取?”
这番话引来得一片叫好,连韩振都抚掌道:“说得好!”
接下来的论战更见激烈:沈砚引“门下省封驳权”详述制衡细节,叶寒舟以“边军调度需集权”反驳,洛云舒则用“仁宗朝无宰相导致的灾荒”佐证相权重要性,陈靖虽失了半角旗,仍紧咬“皇权不可分割”不放。
秦朗却始终围绕“动态平衡”立论,时而引《会典》“三省协作”条目,时而举本朝“君臣共治”实例,每驳倒一处论点,便缴获一角令旗。
日头西斜时,铜锣终于敲响。坛上令旗已见分晓:秦朗桌前的红旗完好无损,还多了陈靖被罚的半角;洛云舒次之,沈砚与叶寒舟各失两角,陈靖的令旗只剩残片。
三皇子陈睿渊起身点评,目光扫过坛上五人:“洛云舒知‘相辅相成’,沈砚明‘制度要义’,叶寒舟重‘实效’,陈靖持‘集权’,皆有可观。然秦朗能点出‘制衡’精髓——不在‘分’,而在‘和’;不在‘防’,而在‘助’,此乃大陈治道的根本。”
他顿了顿,声音传遍广场,“末辩‘皇权与相权制衡’,国子监秦朗,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