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暖阳下的誓师与微醺的悸动
三月末的清晨,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泼洒在省实验高中的大操场上,带着一丝暮春特有的、恰到好处的暖意。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青草气息和淡淡花香的清新味道。巨大的红色横幅——“决战高考 放飞梦想”横贯整个主席台,在晨风中猎猎招展,映衬得台下整齐排列的高三年级方阵更显庄重肃穆。
“同学们,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不是结束,而是人生新篇章的起跑线!”校长浑厚有力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回荡在操场的每一个角落,字字铿锵,“希望你们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骨气,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为自己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交上一份无悔的答卷!”
操场上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带着即将踏上征途的激动与忐忑,更饱含着破釜沉舟的豪情。林雪萍站在教师方阵中,目光平静地扫过自己班级的区域。少年少女们稚气未脱的脸上,此刻写满了少有的认真和凝重。阳光勾勒出江韵华的侧脸,他微微仰头看着主席台,眼神专注,下颌线在光线下绷出一道属于青春、也属于责任的弧度。在他旁边隔了几个人的许清瑶,脊背挺得笔直,漂亮的脸蛋上少了几分平日的灵动张扬,多了一份沉思的专注,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安静的扇形阴影。
誓师大会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纷纷上台发言,励志的话语、殷切的期望、真挚的鼓劲,汇集成一股无形的、灼热的力量,炙烤着每一个人心中的斗志。当最后,全体高三学子在领誓员的带领下,右手握拳高举过肩,齐声喊出那掷地有声的誓言时,整个操场仿佛被点燃了,那青春激越、带着破釜沉舟气势的声音直冲云霄:
“挑战极限,无悔青春!冲刺百日,成就梦想!”
“超越自我,永不言弃!高考必胜!实验必胜!”
声浪在校园里久久回荡。仪式结束,各班依序带回教室。人流如潮水般退去,偌大的操场重归空旷,只留下那片依然鲜红夺目的横幅,在风中静默着,宣告着这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长跑,已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区。
回到教室,上午最后两节课是生物连堂。林雪萍站在讲台上,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情绪还沉浸在誓师大会的激动余波里,眼神亮得惊人,同时又带着一丝大战将至的亢奋和不易察觉的疲态。
“‘稳态与调节’是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石,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区域。”林雪萍的声音清晰而温和,将一张绘制着复杂反馈调控循环的彩色示意图贴在黑板上,“免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三大系统的协同与平衡,构成我们生命体这个精密宇宙得以稳定运转的关键。比如这个负反馈调节……”她指向图中一个清晰的回环,“体温调节就是典型。体温升高,下丘脑整合信息,促使汗腺分泌增加、血管舒张,散热增多;当体温回落至正常,这些反应又会减弱。理解这种‘负反馈’的普遍性和自限性,是解题的核心逻辑。”
她讲得很慢,重点强调概念间的联系与实际模型的分析。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台下学生的反馈。当她提到“正反馈在机体中相对少见,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特点是加强直至完成特定过程”时,特意在黑板上勾勒出一个简洁的、不断放大的箭头图示。
就在她转身写下板书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教室靠窗的位置。许清瑶的眉头微微蹙起,手中的笔无意识地在笔记本空白处画着圈圈,漂亮的嘴唇抿成一条略显困惑的直线。她身旁的江韵华则显得游刃有余得多,飞快地在教材空白处做着标注和理解框架。
下课铃响,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挪动椅子和收拾书本的窸窣声。林雪萍收拾讲台上的教案,并未急于离开。果然,许清瑶和她的同桌快步走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课堂笔记。
“林老师,”同桌是个腼腆的女生,小声开口,“您刚才讲的那个正负反馈的区别,还有实例题里那个血糖浓度维持的机制图……我有点转不过弯来。”
林雪萍停下动作,温和地看向她们:“哪里不明白?慢慢说。”
许清瑶抬起眼,指着自己笔记上的一个图示:“就是这里,老师。反馈环的信号传递路径,为什么有时候是从效应器又返回感受器?这个回路感觉好绕。”她的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懊恼,显然对这个抽象的逻辑链条感到吃力。作为艺术特长生、校内风云人物的她,在理科的细节推理上,有时会显露出短板。
林雪萍拿出笔,在许清瑶的笔记本空白处快速地重新画了一个更加清晰易懂的简化示意图,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及其间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别被名称吓住。想想你最熟悉的体温调节模型。感受器(皮肤温觉神经末梢)感知变化,报告给‘中央处理器’下丘脑(神经中枢),下丘脑再‘下令’给执行部门效应器(汗腺、骨骼肌、毛细血管等)做出反应。当这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了最初的刺激源头时——比如出汗降温后,皮肤温度感受器接收到的就是‘刺激减弱’的信号,反馈给中枢,让中枢下达停止降温的命令。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刺激变化-信息传递-下达指令-做出反应-影响源头(调节效果)-信息反馈-指令调整’的闭环。把这个动态过程想象成一个自动巡航系统,它就活了。”
她的解释条理分明,抽丝剥茧,将抽象的原理用极其生活化的动态过程阐释清楚。同桌女生听着,紧锁的眉头一点点松开了。许清瑶专注地看着林雪萍笔下的图形和清晰的箭头,长长的睫毛颤动了一下,那双漂亮的杏眼里,迷茫渐渐被一层领悟的光亮所取代。
“我好像……有点懂了!”许清瑶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豁然开朗的兴奋,“就是先要找到那个‘刺激源’,然后顺着信号传递的链条捋下去,看反应最终作用在哪,如果又回到那个源头形成了影响,这就是个闭环调节!”她为自己的理解露出了一个释然的笑容,脸颊边显出浅浅的梨涡,青春明媚。
“没错,重点就是抓住初始刺激点和最终的调节效果,以及作用链是否闭合、方向是抑制还是促进。”林雪萍赞许地点头,“理解本质比死记硬背实例重要。课代表那里有几份关于这块总结的资料和图表,内容更直观,待会可以借来看看。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
“谢谢林老师!”两个女孩异口同声地说,语气轻松了许多,脸上的忧色一扫而空。
等她们走开,江韵华才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水杯,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边。他还没开口,林雪萍就先说话了,语气是面对家人时那种更随和的打趣:“怎么?江大学霸还有不懂的?”
江韵华耳朵尖微微泛红,不是提问的羞赧,似乎有别的心事。他清了清嗓子,避开姐姐(老师)带笑的眼神,目光却瞟向正和同桌小声交流着走出教室的许清瑶的背影:“那个……林老师,我是说……关于这套知识点的补充资料,陈思那边还有吗?”
林雪萍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略显别扭的表情和明显不太自然的借口,心里了然,面上却一本正经:“资料?刚才说的那份针对‘反馈调节模型分析’的专项练习?”
“对!就那个!”江韵华立刻点头,眼神里的急切却暴露了他显然不只是想关心资料。
林雪萍忍住笑意,慢条斯理地将讲义放进公文包:“课代表手里应该还有。不过我看许清瑶刚才也想去借,好像对这个知识点掌握还有不牢考的地方,要是有人能和她在同一份资料上探讨,从不同角度梳理思路,可能效果会更好。”她抬眼看江韵华,语调平缓却意有所指,“毕竟,给别人讲清楚,自己理解得才更透彻。这也是强化记忆的方法之一。”
江韵华先是一愣,随即对上自家老姐(亦是老师)那双似乎洞察一切却毫无点破之意的眼睛。一丝被看穿心思的尴尬爬上脸颊,但更多的是某种被打通关节的轻松。他抓了抓后脑勺,低低地“哦”了一声,嘴角却不自觉地往上翘了一下。“知道了。那个……林老师再见!”他匆匆说完,几乎是跑着追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