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桃人 作品

第291章 秋日的共鸣与石榴籽里的甜

十月的风,终于褪去了夏末最后的燥热,染上了一层温煦的金黄,轻巧地从半开的窗棂溜进高二年级教师办公室,带来了行道旁金桂的甜香与梧桐叶微焦的气息。桌上那盆吊兰的藤蔓又伸长了寸许,油绿的叶尖几乎要触碰到林雪萍正在翻动的一叠生物奥赛模拟题试卷。

“林老师,这份报告的数据分析部分,您看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许清瑶的声音打断了办公室下午特有的宁静感。她今天扎着高高的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线条优美的脖颈,一件鹅黄色的针织开衫衬得她愈发白皙清丽,手里捧着一份装订整齐的报告书。

林雪萍从试卷上抬起头,目光落在许清瑶身上时带着欣赏。这位不仅颜值拔萃,学业能力也极出色的校花,是这次科技创新大赛生物学组的绝对主力。“嗯,拿给我看看。”她温和地接过报告。

报告的内容围绕着许清瑶之前提出的“城市微型绿洲——阳台生态位模拟对常见室内有害气体的吸收效率影响”展开。这是基于她和江韵华在科技展项目上的灵感深化。报告图文并茂,数据分析详实,尤其是利用生物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进行的小型环境模拟舱实验数据,整理得条理清晰。

“设计得很规范,实验组对照组的设置也合理。”林雪萍手指滑过纸页,逐项审阅,“这个关于绿萝、吊兰、虎皮兰组合对甲醛24小时去除率的对比图,做得尤其清晰直观。动态变化曲线也很能说明问题。”

许清瑶脸上露出受鼓舞的浅笑:“多亏了林老师您之前帮忙协调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时间,还有生物社那几株状态特别好的供试植物。”

“设备协调是小事,你的实验思路和动手能力才是关键。”林雪萍将报告递还给她,提醒道,“答辩时,评委可能会更关注这种组合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效益比以及长期维护的可持续性,这点在结论部分可以再稍加突出。”

“我明白了!谢谢林老师!”许清瑶如获至宝地记下要点,眼神明亮,“我这就去图书馆查点资料补充一下。”

她抱着报告轻盈地转身离开,鹅黄色的衣角在门边一闪而逝。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球场上男生们模糊的呼喊。

林雪萍重新低头批改试卷,笔尖在划过某个熟悉的名字时微顿——“江韵华”。答卷字迹依旧带着少年特有的张扬笔锋,但思路清晰度却有了显着提升。最后一道开放性的遗传学综合应用题,他不仅给出了标准答案的推导过程,还在旁边用一小段字备注了基于“显性上位假说”的另一种可能性分析,想法大胆却逻辑自洽。林雪萍唇角不自觉地弯起,毫不犹豫地在旁边用红笔加了一个醒目的“A+”,又在批注栏写下一行小字:“思路开阔,角度新颖,继续保持探索精神!”

此时正是下午的自习课时间。本该在教室安静复习的江韵华,却出现在了学校东南角的校办工厂旧址改造而成的模型实验室外。这里曾是老旧车间,如今被清理一空,成了学校科创小组的“秘密基地”。巨大的工作台前,江韵华正眉头紧锁,对着一个由无数白色小方棒堆叠起来的、结构颇为复杂的建筑模型。他旁边散落着胶水、小型切割器、钢尺和各种比例的模型图纸。

“这里……承重感觉有点悬乎……”他低声嘀咕着,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调整着中层一根横梁的角度,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不是为比赛,而是“私活”——江明华的小型建筑设计工作室接了一个旧咖啡馆翻新项目。为了更直观地向甲方展示室内结构改造后的空间感和安全性,江明华需要制作一个精细的剖面模型。作为大哥的“御用苦力”兼结构力学兴趣爱好者,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动手能力极强的江韵华头上。图纸是江明华画的,精细活儿就得靠他自己琢磨。

阳光从高高的旧窗斜射进来,在布满工具和模型碎屑的工作台上投下长长的光柱。空气里弥漫着木头切割后的微尘和瞬间胶水特有的刺鼻气味。江韵华全神贯注,修长的手指在细小的模型构件间穿梭,那份专注甚至超过了他面对化学难题时的模样。他在还原江明华图纸上那种粗犷工业风与现代柔和线条融合的独特美感。

一个细微的脚步声从背后靠近。江韵华并未立刻察觉,直到一缕熟悉的、带着淡淡橙花香气的阴影笼罩下来,他才猛地回神。

“哇!”他差点碰到旁边已经粘好的一小部分结构,手忙脚乱地扶住。

许清瑶不知何时进来了,正笑盈盈地看着他和他面前那个初具规模的“建筑迷宫”。“看来‘江师傅’今天也是攻坚克难啊?给明华哥打工这么卖力?”她促狭地揶揄道,目光扫过他满手的胶水印痕和被模型零件压出红痕的指尖。她刚在图书馆查完资料,特意绕到这里看看。

江韵华有些窘迫地挠了挠后脑勺,几根短发不服帖地翘着,沾染了微尘。“咳,他这次搞的结构挺刁钻的,好几个连接点受力不好解决……”解释完才注意到许清瑶只抱了一本厚厚的参考书,“科技展的报告找林老师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