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桃人 作品

第319章 榫卯之间与午后的阳光

春意渐浓,校园里的梧桐树枝叶舒展,嫩绿的新叶铺展开一层生机勃勃的穹顶,筛下细碎跳跃的金色光斑。空气中浮动着青草、泥土和某种不知名花朵的清新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胸腔里充盈着属于青春学园特有的蓬勃生命力。

下课铃声清脆地响起,如潮水般涌出教室的学生迅速填满了楼道,喧闹声与脚步声汇成一片青春的海洋。高三(二)班的物理老师还在讲台上被几个学生围着问最后几道题,林雪萍已经整理好教案和生物课本,率先走出了教室。她步履轻快,脸上带着一丝上课顺利的轻松感。走廊窗外的暖阳毫无保留地洒进来,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柱,也映照着她眼底清澈的光泽。

就在她走向楼梯口,准备回办公室时,一个身影恰好从楼下的台阶走上来,两人在拐角处差点撞个满怀。

“老师小心!”清朗的男声带着点急切。

林雪萍定睛一看,是江韵华。他手里拿着一卷看起来很厚的设计图纸,图纸末端还别着一支绘图铅笔,似乎是刚从某个社团活动或者学生会事务中抽身出来。他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套头卫衣,衬得肤色干净白皙,发型显然被风吹过,微微有些凌乱,却平添了几分少年朝气。他身后不远处,是同样抱着几本书和一些彩印资料的许清瑶。校花今天依旧是简单清爽的装扮——纯白色的运动鞋,浅蓝色牛仔裤勾勒出修长的腿部线条,上身穿着一件宽松舒适的浅杏色针织开衫,乌黑的长发随意地束成高马尾,几缕碎发拂过光洁的额头,素面朝天却依旧靓丽夺目。

“林老师。”许清瑶也快步上前,微笑着打招呼。

“江韵华,许清瑶。”林雪萍看着这对并肩出现的耀眼学生,温和地笑了笑,“刚从社团出来?拿这么多资料。”

“嗯,”江韵华扬了扬手里的图纸,“清瑶科技创新大赛那个展示模型,打算加个更有意思的支撑结构,我在帮她搞草图设计。”他说得很自然,眼神下意识地瞟了一眼身旁的许清瑶。自从上次在快餐店深夜“奋战”之后,两人在校园活动中的合作似乎愈发紧密和默契。

许清瑶点头,补充道:“这次选的课题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初探,韵华说木工馆那边有现成的榫卯结构模型可以学习,他帮我联系了负责人。我们刚拿了些参考图纸过去,打算借鉴一下结构逻辑。”她的声音清越悦耳,带着专注学术特有的认真劲头,眼眸亮晶晶的,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听到“榫卯”、“结构逻辑”这些词,林雪萍心中微微一动。她是生物教师,对这些具体工艺不熟,但这个词带来的联想瞬间指向另一个人——同样每天都在和结构、图纸打交道的江明华。

“是个很有创意也很有深度的课题,”林雪萍赞许地点点头,“榫卯确实凝聚了我们古人的大智慧,很值得研究。你们加油。”她看着江韵华,“你能想到带她去木工馆,很细心。”

江韵华被老师点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就是觉得那东西挺巧的,跟她要做的东西可能搭得上边儿。”他说话时,目光落在许清瑶发顶跳动的马尾辫上,神情专注。

许清瑶侧头看向他,嘴角弯起一个非常好看的弧度:“他眼光不错呀,那模型真的很精巧,比我想象的更复杂有层次。”语气轻快,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两人之间流动着的默契与认可,如同春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不炽烈,悄然弥散在空气里。林雪萍看着他们自然而然的互动,心中涌起一种见证美好成长的欣慰感。她微笑着:“行,那你们忙去吧,别耽误了下午的课。”

“嗯,老师再见。”

“林老师再见。”

目送着两个年轻的身影并肩走向教室方向,江韵华高大的背影微微倾向许清瑶,低头在说着什么,引得许清瑶抿嘴轻笑。校园恋爱剧的画面感扑面而来。林雪萍莞尔,想起不久前在快餐店里他们埋头赶方案的样子。真好啊,这种在学习和创造中碰撞出火花,又彼此成就的青涩情愫。她抱着书转身下楼,心中却还盘旋着刚才的念头——榫卯。

回办公室的路上,她拿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跳跃:

【我刚下课,在楼道碰到韵华和许清瑶同学。他们在研究你上次提过的榫卯结构呢,说是要用在科技创新大赛的模型里。许同学夸了好几句“真巧”、“有层次”。】

信息发出后不久,手机便震动了一下。

【(江明华回复)是吗?那小子开窍了?看来上次带他去看修复现场没白去。(一个骄傲的表情)晚上见面聊。】

想象着江明华看到这条信息时可能露出的表情,林雪萍忍不住也弯起了唇角。他总是这样,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心里对弟弟的成长在意得很。

一个上午在批改作业和准备下午实验课的繁琐事务中过去。临近中午,窗外教学楼后方不远处传来一阵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低沉轰鸣声,混杂着工人们指挥的吆喝声,打破了校园中午间应有的宁静。林雪萍皱了皱眉,走到窗边望去。

几辆挖掘机和翻斗车正停在不远处一片空地上作业,似乎是学校去年就计划启动的那个小型“学生多功能艺术实践中心”项目终于破土动工了。尘土在阳光下弥漫,虽然隔着一段距离,但那持续不断的噪音依然干扰心神。看来今天的午饭得另寻清净之地了。

她回到座位,再次拿起手机:

【学校后面那片空地开始动工了,午饭没法在办公室吃了。你那边忙吗?要不要一起?我打包些吃的过去,或者你还在现场?】

信息几乎是秒回。

【工地噪音大,别带饭过来了,灰尘也重。我在东亭老街的‘老手艺工坊’,离你那不远。这边临河的茶室很安静,后院在做旧家具修复,环境不错。要不你过来?正好可以吃他们家的素面和小菜,很清淡。】

林雪萍心头一暖,他总是能及时想到最妥帖的安排。

【好,地址发我,我上完课就过去。】

下午最后两节是生物实验课,内容是观察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结构。高三的学生们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调试着切片,记录观察结果,教室里弥漫着福尔马林特有的气味和专注凝神的氛围。林雪萍穿梭在实验台间,耐心地解答着学生们操作中的疑问。

临近下课,她走到教室角落江韵华的实验台旁。他和同组的人正认真地绘制显微镜下的图像。看到老师走过来,他抬起头:“老师,您看这个是不是维管束交叉连接得特别明显?”林雪萍俯身看过去,透过目镜,那细密的导管网络清晰可见。“是的,这是根尖生长旺盛区域的典型特征。”她指点着,目光不经意掠过江韵华放在一旁摊开的笔记本——上面除了实验记录,不起眼的角落画着几个草率的、类似木构件的结构示意图,还标注着一些小字:燕尾榫?……结合面……抗震?林雪萍心中莞尔,看来下午江韵华虽然人在做生物实验,脑子里的一部分显然还在和许清瑶的榫卯模型较着劲。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有序离开实验室。林雪萍快速整理好实验器材,换下白大褂,对着镜子稍微整理了一下仪容,便挎起包,按照江明华发来的地址,走向那家颇有韵味的“老手艺工坊”。

沿着清幽的青石板路穿过几条小巷,一座临水修建、白墙黛瓦的院落映入眼帘。院门上方悬着古朴的木质招牌——“老手艺工坊”。与学校附近工地的喧嚣嘈杂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时空: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里,摆放着几套被岁月磨得温润光滑的石桌石凳;院墙边一丛丛翠竹随风轻摇,沙沙作响;更深处隐隐传来几下不太真切的、富有节奏的“笃、笃”声,似乎是木槌敲击凿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