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榫卯之间与午后的阳光(第2页)
茶室临河而设,几扇巨大的雕花木格窗完全打开,正对着缓缓流淌、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的清澈河水。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河岸青草的香气涌入室内,拂面而来,沁人心脾。空气里混杂着好几种味道:新斫开的木料散发出的天然清香,桐油独特的气味,还有远处飘来的幽幽茶香。
林雪萍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窗边位置的江明华。他正全神贯注地伏在一张铺开的巨大图纸上。午后饱满的阳光透过镂空的窗棂落在他身上,在他的白衬衫肩头跳跃,勾勒出他清晰而专注的侧脸轮廓,高挺的鼻梁上甚至能看到细小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绘图用的直尺、圆规、各种型号的铅笔散落在手边。他指节分明、沾着些许绘图铅灰的手指正精准地在纸上移动,绘制着一条严谨流畅的线条,眉心微蹙,显然沉浸在某个需要高度精确的细节之中。阳光也在他面前的旧木桌上投下深深浅浅的光斑,随着外面河水的波动轻轻摇晃。
林雪萍放轻脚步走过去,没有立刻打扰他,只是将手里小心提着的一个食盒轻轻放在桌上一角。食盒是双层保温的,里面是她路过一家口碑极好的粥店时打包的排骨山药粥和几样清爽小菜。
似乎是感觉到光线被遮挡的轻微变化,也可能是她身上熟悉的气息飘近,江明华手中的笔尖微微一顿,抬起了头。看到站在桌边浅笑盈盈望着他的林雪萍时,那双因为长时间绘图而显得格外深邃锐利的黑眸瞬间漾开毫不掩饰的笑意,像融化的春日湖水,将那份工作中的严肃与锋利温柔地包裹起来。
“来了?”他低沉的声音带着点刚从图纸中抽身的微哑,和一丝只有面对她才有的柔和,“路上好找吗?”
“顺着河就走到了,环境真不错。”林雪萍在他对面轻轻坐下,将食盒盖打开,温热的食物香气顿时飘散出来,混入木香茶香之中。“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吧?刚做好的,还烫着。”
江明华这才放下手中的制图笔,目光从图纸移向食盒。色泽清亮、米粒软糯的排骨山药粥,配着翠碧的麻油拌菠菜丝和一小碟酸甜开胃的酱黄瓜丝。瞬间勾起了因专注工作而暂时被遗忘的饥饿感。
“太贴心了。”他由衷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被照顾的、熨帖的舒服劲儿。他伸手想去拿筷子,林雪萍却轻轻按住了他沾着铅灰和些许浅黄色木屑粉末的手背。
“等一下。”她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拿出一小瓶免洗的消毒杀菌凝胶,“先擦擦手,这铅笔灰还好,但后院那些老木料不知道带了多少年代的灰尘细菌呢。”她一边说着,一边自然地挤了一点透明的凝胶在他手心里。冰凉的触感让他微微一怔,随即看到她眼底那抹习惯性的、源自生物教师职业素养的细致关切。
江明华顺从地、有些笨拙地搓揉着双手(他平时更习惯用水冲或者干脆擦在图纸边缘),看着林雪萍又拿出湿巾,细心地将筷子也擦了一遍才递给他。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正好落在她低垂的眼睫上,投下一片扇形的、毛茸茸的浅影。她专注于给他擦筷子这小小动作的神情,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
“职业病犯了?”他接过筷子,语气带笑,眼神却温软得如同窗外的河面。
林雪萍抬眼嗔了他一眼,自己也开始取自己那份粥:“这叫安全健康意识。”
温热的粥滑入胃中,带着山药的绵软和排骨的醇鲜,瞬间抚慰了被冷落了一上午的辘辘饥肠。小菜爽口解腻。窗外的河水平静流淌,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柳叶,随波逐流。后院传来的笃笃声不紧不慢,反而像是为这幅宁静画面配上的背景音。
江明华吃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又被桌上那张铺展的图纸吸引过去。那是他为市中心一个历史保护建筑改造项目的公共空间部分所做的详细结构图。林雪萍注意到他的走神,也顺着他微微凝神的目光看去。复杂的结构线条和密密麻麻的标注对她来说如同天书,但她能看到图纸旁边放着一小块深红色、带着奇异纹理和天然光泽的木片,以及一个看起来结构复杂、环环相扣的精致小木件模型。那模型结构繁复精巧,每一个凹槽和凸起都严丝合缝,稳稳地立在那里。
“这是什么?”她忍不住好奇地问,指了指那个精巧绝伦的小模型。
“收口处的细部构件仿生设计,”江明华咽下口中的食物,放下筷子,拿起那个小模型递给林雪萍,“喏,看看这个。”
林雪萍小心翼翼地接过,指尖触摸到木材温润细腻的质感。这小东西不大,放在掌心刚好,但工艺却极其复杂——多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形制的木构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组合、咬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力量感和装饰性的整体。她轻轻翻转,各个角度看去都严丝合缝,没有一丝晃动。
“好稳固!是怎么连起来的?”她惊叹于这种不靠一根钉子却能达成如此稳固结构的神奇。
“这核心就是榫卯。”江明华的声音带着专业人士的热忱,“看到这里没有?”他指向模型深处一个连接部位的榫头结构(像一个特殊的木“舌头”),“这是改良的燕尾榫。还有这边,这是龙凤榫……这些构件就是靠互相嵌合挤压,利用木材本身的弹性和摩擦力稳固起来的。抗震、缓冲、还能适应微小的干缩湿胀。”他如数家珍,眼神闪烁着对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热爱之光。
林雪萍仔细端详着,突然想起学校里的那两个年轻人:“啊……韵华和许同学,他们想用的也是类似这种?”她想起江韵华笔记本角落那些潦草的草图。
“基本原理相通。”江明华点头,重新拿起筷子,“但用途不同。他们是探究原理用于小模型支撑,我们是应用到现代空间结构和装饰上。本质都是‘和谐咬合’。上次带你去看那个在修的塔,主梁之间就是巨型的斗拱榫卯阵列。几百年了,经历多少地震,框架就是没塌。”他指了指图纸上公共空间顶棚连接处复杂的设计线,“我这上面,很多连接节点的设计灵感,包括抗震缓冲的思路,都来自对这些老结构的研究拆解。”
他将一块酱黄瓜丝送入口中,脆爽的声音伴随着话语:“有时候觉得挺有意思。年轻人搞科技创新大赛,学的是这个;我在这修修补补搞设计,钻营的还是这个。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还是顶顶好用。”
“这就叫经典的魅力吧?”林雪萍用勺子搅动着碗里温热的粥,语气轻柔,“也是传承。”她看着对面男人谈起专业时眼底闪烁的光芒,那光芒甚至比午后的阳光更吸引她。那是一种沉淀了热爱与责任,并且自信找到了实现其价值的途径的神情。正是他对待事业的这份沉静执着,和她记忆里少年时期那个怀抱梦想、一丝不苟的江明华,有了更深层次的呼应和延续。
“嗯,也是智慧。”江明华认同道。他忽然想起什么,语气轻松起来:“韵华那小子,以前给他解释榫卯原理,他嫌枯燥,觉得就是老木匠活。现在为了帮许清瑶做模型,反而自己钻进去了。看来,吸引力的源头确实很重要。”
林雪萍被他这话逗笑,想起江韵华实验课走神画草图的模样:“是许同学课题选得吸引了他,还是……人?”她语气揶揄。
江明华喝了口温水,意味深长地笑了:“谁知道呢。就像榫卯吧,单一个凹槽或者一个凸起,都没法成事。得对上眼,角度、尺寸都合适,严丝合缝地契合进去,才稳固漂亮。”他用了个双关的比喻,眼神在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
林雪萍脸微热,低头喝粥。窗外河面上一艘小乌篷船悠悠划过,船夫在不远处用悠长的乡音唱着古老的民谣,更添几分诗意。后院那富有韵律的“笃、笃”声持续传来,如同古老时光的脉搏,跳动着,渗透在这一方小小的、盈满了木香、粥香、茶香和午后暖阳的静谧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