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er 作品

第120章 魂穿八零,俏姑娘要当万元户 叁(第2页)

"汪同志的申请材料我核验过,完全合规。"路杊将文件袋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需要我找张局长再确认流程吗?"

"不用不用!我这就办!"办事员额头冒汗,钢戳"啪"地盖在执照上。汪璒注意到他偷偷把某个纸条塞进了抽屉。

暴雨倾盆而下,砸在油毡棚顶噼啪作响。汪璒和汪勋乐跪在积水里,拼命把面粉袋往高处搬。河水暴涨冲垮了堤坝,张娜家的柴房此刻成了水帘洞。

"模具!还有那套梨花木模具!"汪璒突然想起路杊送的传家宝。汪勋乐闻言就要往最深的水洼里冲,被她一把拽住:"你不要命了!"

话音未落,房梁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汪璒抄起擀面杖顶住摇摇欲坠的货架,冰凉的雨水顺着脖颈往衣领里灌。一道闪电劈开黑暗,她看见装着模具的木箱在角落里半浮半沉。

"接着!"汪勋乐突然把麻绳捆在腰上,另一端系在门框,"我水性好!"没等汪璒阻拦,他已经扎进浑浊的水里。

时间仿佛被拉长。汪璒死死攥着麻绳,掌心被粗糙的纤维磨出血痕。当汪勋乐举着木箱冒出水面时,货架终于轰然倒塌,擀面杖应声折断。

"没伤着吧?"两人瘫坐在泥水里异口同声,又同时笑出声。汪勋乐抹了把脸,露出白牙:"汪师傅,你这擀面杖使得比少林棍还厉害!"

——————

王然举着油布伞找到他们时,看到的就是这般景象:两个泥人守着抢救出来的原料工具,在暴雨里笑得前仰后合。她眼眶发热,想起丈夫当年偷偷卖馄饨被淋成落汤鸡的模样。

当夜,王然翻出压在箱底的樟木盒。织锦衬布里躺着三件鎏金厨具:刻着缠枝莲纹的月饼模、嵌螺钿的酥皮铲,还有枚底款"光绪年造办处监制"的包馅匙。

"你外婆的陪嫁,"王然摩挲着包浆温润的匙柄,"特殊时期我埋在石榴树下才保住。本想留着给你当嫁妆..."她将木盒推到女儿面前,"但你现在更需要它们。"

汪璒轻轻触碰厨具,指尖传来跨越时空的震颤。月光透过窗棂落在鎏金纹路上,仿佛百年前宫廷御厨的巧思在此刻苏醒。

——————

暴风雨过后,路杊巡查受灾情况时,在汪璒暂借的露天摊位前驻足良久。案板上水渍未干,但新做的荷花酥层层起酥,金丝枣泥隐约可见。最特别的当属月饼模压出的莲纹——正是用那套造办处模具的杰作。

"路科长要尝尝吗?"汪璒递上糕点,"这是用您送的模具做的第一炉点心。"

路杊咬开酥皮,突然怔住。儿时记忆翻涌而来:爷爷总在中秋夜拿出块残破的莲花酥,说这是宫里流出来的手艺。后来他才知道,那点心是爷爷用半袋白面救下的老御厨所赠。

"汪同志,"路杊郑重地说,"这些模具该在真正的手艺人手里重生。"他摘下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地址:"下月初有省里的非遗普查组过来,我觉得你应该见见他们。"

汪璒接过纸条,发现路杊的手在微微颤抖。她忽然意识到,这场暴雨不仅洗刷了小城的尘埃,更冲开了某些尘封的历史闸门。

——————

"御香斋"三个烫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汪璒仰头望着新漆的木招牌,耳边依稀响起鞭炮的余响。开业不过两个小时,柜台里二十斤糕点已经见了底,张娜正忙着给新到的山楂糕贴标签——这是她们新推出的"怀旧系列",每张油纸上都印着糕点背后的历史故事。

"同志,这茯苓饼真是慈禧太后吃过的?"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捧着包装纸细读,"这上头说光绪二十三年御膳房改良配方......"

"您可以尝尝看,"汪璒笑着递上试吃品,"我们复原了古法九蒸九晒的工艺,茯苓粉都是手工研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