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er 作品

第120章 魂穿八零,俏姑娘要当万元户 叁(第3页)

男人咬了一口,镜片后的眼睛突然睁大:"就是这个味道!我祖父在同仁堂当学徒时,给宫里送过药材......"他突然哽咽,掏出帕子擦了擦眼角,"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尝到。"

这样的场景今天不断重演。当路杊带着非遗普查组到来时,看到的正是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景象。穿中山装的专家们刚要皱眉,就被空气里浮动的甜香勾住了脚步。

"这是我们整理的工艺流程图。"汪璒将装订好的册子递给领头的老者,"祖传的二十四道工序,现在精简到十八道,但核心技法都保留了。"

老者扶了扶老花镜,突然浑身一震。他颤抖着指向玻璃柜里的鎏金模具:"这......这是造办处的制式!"转头盯着汪璒,"你祖上可是汪秉忠?"

汪璒怔在原地。这正是曾祖父的名讳,族谱上都没记载的全名。路杊适时插话:"周老,汪同志的传承脉络我们工商局核实过,确实师承御膳房点心局。"

人群后方突然传来冷笑:"宫里流出来的手艺,怎么落到个体户手里了?"赵德才扶着个白发老者挤进来,正是非遗专家赵承嗣,"叔公您给评评理,别让些江湖把式糟蹋了传统文化。"

汪璒感觉母亲猛地攥紧她的手。王然盯着赵承嗣腕间的翡翠扳指,突然低声惊呼:"那是外公的......"又慌忙住口。

"小姑娘,"赵承嗣用长者的口吻问道,"你说这茯苓饼是古法,可知《饮膳正要》里记载的配伍禁忌?"不等回答便自得地说,"茯苓忌醋,你这包装上印的典故里可有提及?"

围观者开始窃窃私语。汪璒不慌不忙打开柜台后的樟木箱,取出本泛黄的古籍:"您说的是至元十七年的刻本吧?"她翻到折角处,"但嘉靖年间太医院重修药典时已证伪此说,您看这还有御批朱砂印。"

赵承嗣脸色骤变。他当然认得出这是自家师兄当年被盗的孤本,此刻竟出现在仇人之后手中。赵德才见状不妙,突然指着柜台尖叫:"有蟑螂!个体户就是不卫生!"

人群哗然中,汪璒抄起铜镇纸砸向墙角。待众人看清,哪有什么蟑螂,分明是半截黑线头。路杊弯腰捡起线头,露出底下黏着的糖丝:"赵经理,这不是你们厂生产的太妃糖的包装线吗?"

现场顿时炸开锅。张娜机灵地端起试吃盘:"大伙儿都尝尝,我们用的原料可都是......"话没说完,她突然盯着门口睁大眼睛。

斑驳的木门框边,不知何时靠着块被洪水泡发的旧招牌。桐油漆面剥落处,"汪记茶食"四个魏碑体大字清晰可见,落款竟是民国二十二年。

"这不是我家的......"汪勋乐说到一半被汪璒拽住。她看着激动拍照的专家们,突然向赵承嗣深鞠一躬:"感谢赵老提醒,我们明天就挂上检测报告。祖传的手艺,经得起百年检验。"

当晚打烊时,路杊留在最后帮忙收拾。他摸着"汪记茶食"的残匾忽然说:"工商档案记载,1952年有家汪记茶食店因成分问题被充公。"月光落在他侧脸,"但没人知道,接收物资的干部私吞了那套鎏金模具。"

汪璒擦拭模具的手顿住了。她想起母亲看到翡翠扳指时的异样,想起赵承嗣眼中的嫉恨,零散的线索突然串联成惊心的真相。

"路科长,"她将荷花酥打包递过去,"能帮我查个人吗?1952年商业局的接收干部,姓赵的。"

路杊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及她手背的薄茧:"巧了,这次非遗普查组里,有位周老当年在商业局工作过。"

橱窗外,赵德才的自行车铃声响得刺耳。汪璒望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突然发现这个八十年代的自己,竟与曾祖父留下的老照片渐渐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