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贰(第2页)
县一中的上课铃尖锐地划破晨雾,汪璒紧了紧洗得发白的蓝布书包带,迈步走进校园。九岁的她在初中生人群中显得格外娇小,像是一株误入乔木林的幼苗。
"看,那个就是汪家村来的神童。"身后传来刻意压低的议论声。
"听说才九岁,肯定是走后门进来的......"
汪璒假装没听见,径直走向初一(3)班的教室。这是1980年的秋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这个北方小县城。校园围墙上的标语已经由"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教室里嘈杂的声音在她推门而入的瞬间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更大的喧哗。
"你走错教室了吧?小学部在隔壁!"
"这是谁家孩子跑这儿来了?"
汪璒平静地走到讲台前,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转身面对全班:"我叫汪璒,来自汪家村,今年九岁。今后三年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请多指教。"
她的字迹工整有力,声音清脆但不怯场。教室里鸦雀无声,五十多双眼睛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个还没他们肩膀高的小女孩。
班主任李老师适时出现,化解了尴尬:"汪璒同学是今年全县小升初考试第一名,学校特批她跳级入学。希望大家多帮助她。"
安排座位时又出了状况——没有适合她身高的课桌椅。最后总务处搬来一套小学的桌椅,放在第一排正中间,这让她更像教室里的一个展品了。
下课铃一响,几个高个子男生就围了过来。领头的是县供销社主任的儿子赵国强,十四岁已经长到一米七五。
"小不点,会做这道题吗?"赵国强故意把初三的代数题拍在她桌上。
汪璒扫了一眼,拿起粉笔头在黑板上写下解题过程,连用了三种方法。粉笔"哒"地一声扔回盒子时,全班再次安静。
"还有问题吗?"她仰头问道,眼神平静得像一泓深潭。
赵国强涨红了脸,悻悻地回到座位。汪璒知道,这只是开始。在前世的特种部队里,她也是唯一的女队员,早就习惯了证明自己。
放学后,她婉拒了同学们"护送"的好意,独自走向位于城西的教职工宿舍。徐姜屿老师去年考上了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临走前把宿舍钥匙留给了她。这间十平米的小屋成了她在县城的栖身之所。
推开门,熟悉的书香扑面而来。徐老师的书整齐地码放在木板钉成的书架上,大多是教材和考研资料。汪璒放下书包,从床底拖出一个木箱——这是她的"秘密基地",里面装着从废品站淘来的电子元件和自制工具。
她正在组装一个简易收音机,零件是从报废电器上拆下来的。前世的电子对抗训练让她对这些并不陌生,但七十年代末的元器件实在太原始了。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她的工作。
"谁?"
"是我,路杊。"
汪璒惊讶地打开门。三年过去,十二岁的路杊已经比她高出一个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拎着一个布包。
"你怎么来了?"
"奶奶让我给你送点咸菜和馍。"路杊把布包递给她,目光却落在她身后工作台上的零件上,"你在做什么?"
汪璒犹豫了一下,侧身让他进来:"收音机,还没成功。"
路杊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大惊小怪,而是凑近观察了片刻:"这个三极管接反了。"
这次轮到汪璒吃惊了:"你懂电子?"
"我爸爸......以前是无线电厂的工程师。"路杊的声音低了下去。他父亲至今还在农场"改造"。
两人沉默地工作到天黑,当收音机里突然传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时,汪璒忍不住欢呼起来。路杊看着她,嘴角微微上扬。
"你应该多笑,"他突然说,"在学校很辛苦吧?"
汪璒收敛了笑容:"还好,比我想象的容易。"
"汪璒,"路杊认真地看着她,"我知道你和别人不一样。但有时候,装得笨一点反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