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er 作品

第144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肆(第3页)

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但全家人都认出了站在领导身后的那个娇小身影。张娜又一次泪流满面,这次是喜悦的泪水。

"妈,这才刚开始。"汪璒轻声承诺,"我会让全世界都记住中国人的名字。"

窗外,1987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田野和村庄,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崭新的希望。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大门比汪璒想象中要朴素。灰色的水泥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门口只有一名穿着旧军装的警卫。但当她出示报到证时,警卫的眼神立刻变了。

"您就是汪璒研究员?"警卫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所长交代您来了直接去会议室,今天有重要会议。"

汪璒拎着行李跟警卫穿过几栋老旧的实验楼,沿途不断有人投来惊讶的目光。她早已习惯这种注视——十六岁的中科院研究员,放在哪里都是稀罕物。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中年男人正在激烈争论。汪璒推门进去时,讨论声戛然而止。

"这位就是汪璒同志,"头发花白的赵所长站起来介绍,"我们'新型半导体材料'项目的新任副组长。"

"开什么玩笑?"一个戴厚镜片的男人拍桌而起,"我们'863'重点项目,让个娃娃来当副组长?"

汪璒平静地走到空位坐下,打开笔记本:"如果我没猜错,各位正在讨论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参数设置问题。"

会议室一片寂静。这正是他们争论了一上午的议题。

"你怎么知道?"厚镜片男人皱眉。

"门口贴着会议议程。"汪璒指向门外,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我之前做的mBe系统优化方案,请各位老师指正。"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质疑声逐渐变成惊叹。汪璒的方案不仅解决了现有设备的精度问题,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改造方法。

"这......这是你自己想的?"赵所长推了推眼镜。

"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汪璒含糊其辞。实际上,这是前世她在国防科技大学参与过的项目经验。

会议结束后,汪璒正式成为了"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应用"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最关键的晶体生长工艺研发。她的办公室被安排在赵所长隔壁,这是莫大的荣誉。

"小汪啊,别有压力。"赵所长送她到办公室时叮嘱,"有困难随时找我。"

汪璒的"办公室"其实是个改造过的储藏间,只有六平米,但有一扇能看到银杏树的窗户。她刚放下行李,敲门声响起。

"汪研究员,我是您的助手林芳。"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站在门口,看起来二十出头,"赵所长让我带您熟悉环境。"

林芳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研究生,比汪璒大七岁,却要给她当助手。汪璒看出她眼中的不服气,但并不在意——在前世,她早就习惯了用实力说话。

实验室的规模让汪璒惊喜。虽然设备老旧,但比工业大学先进多了,尤其是那台从德国进口的分子束外延系统,正是她研究所需的核心设备。

"这台机器经常出故障,"林芳略带得意地介绍,"上周刚请德国专家来修过。"

汪璒绕着设备走了一圈,突然蹲下身检查电源接口:"接地不良,导致控制系统误报警。不是大问题。"

林芳瞪大眼睛:"你怎么......"

"经验。"汪璒简短地回答,开始调试设备参数。三小时后,当第一组合格的外延片成功出炉时,林芳看她的眼神已经完全变成了崇拜。

1987年的秋天,汪璒的生活进入了紧张而规律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