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下 《王莽改制闹翻天,绿林赤眉起烽烟》(第3页)
朝堂之上,原本对王莽的反对声音就不绝于耳,如今更是愈发强烈。在这暗流涌动的局势下,王莽的儿子王临和他的妻子刘愔,也不禁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感到忧心忡忡。
一日,王临与刘愔私下里议论道:“父亲如此肆意妄为,我们王家恐怕迟早会毁于一旦啊!”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番话竟然被人偷听并传到了王莽的耳中。
王莽闻听此言,勃然大怒,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儿媳对他如此评价。于是,他当机立断,下令将王临赐死,以正视听。不仅如此,他还将刘愔打入大牢,以示惩戒。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朝中的老臣们都惊愕不已。其中,崔发更是心急如焚,他深知王莽此举的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地跪在王莽面前,苦苦哀求道:“陛下啊,虎毒尚不食子,您怎能如此决绝呢?”
然而,王莽却不为所动,他面沉似水,冷冷地说道:“朕这是大义灭亲!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我大新朝的江山社稷,朕不得不如此!”说罢,他竟还假惺惺地抹了一把眼泪,仿佛自己才是那个受尽委屈的人。
绿林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一路势不可挡,直逼长安城。城中的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紧闭门窗,不敢出门。
而在未央宫内,王莽却穿着那件镶满金片的龙袍,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宫殿里转着圈圈。他满脸焦虑,不停地喃喃自语:“国师!快查查哪本古书里写了退敌之策啊?”
国师刘歆被王莽的样子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在书架上翻找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憋出一句话:“陛下,《周礼》上说,祭天可退敌!”
王莽一听,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他立刻下令,连夜带着文武百官前往南郊,摆下祭坛。
祭坛上,香烛缭绕,烟雾弥漫。王莽脱光了上衣,露出他那肥胖的身躯,然后开始手舞足蹈地跳大神。他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天降下甘霖,击退绿林军。
然而,天公似乎并不买王莽的账。尽管他跳得满头大汗,雨却始终没有落下来。相反,一阵狂风突然袭来,将祭坛上的香烛吹得东倒西歪。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把王莽和文武百官都淋成了落汤鸡。
公元23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绿林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攻破了宣平门,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城门在起义军的猛攻之下显得如此脆弱。
王莽,这位曾经权倾天下的人物,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般被起义军追赶着,一路狂奔至渐台。他的步伐踉跄,手中紧紧攥着那块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仿佛那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杜吴的小兵如饿虎扑食般冲了上来,他的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嘴里大喊道:“听说你家金子多,都交出来!”
王莽闻言,气得浑身发抖,他瞪大了眼睛,怒不可遏地吼道:“竖子!你可知道这是什么?这是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
然而,他的话音未落,杜吴手中的利刃便如闪电般划过,王莽的脑袋瞬间与身体分离,滚落在地。
长安的百姓们听闻王莽已死,纷纷涌上街头,争相围观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们指着王莽的尸体,戳着他那曾经巧舌如簧的舌头,怒骂道:“让你当年装神弄鬼,欺骗百姓!”
王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让人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无常。而那块传国玉玺,在经历了无数的血腥与争斗之后,是否还能继续承载着天命呢?
在一片混乱之中,传国玉玺突然失去了踪迹,仿佛它从未存在过一般。当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踏入未央宫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令他惊愕不已。原本庄严肃穆的宫殿如今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满地都是破碎的瓷器、打翻的烛台以及散落的文书。
刘玄缓缓走到空荡荡的龙椅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扶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手下,问道:“这天下……现在算谁的?”然而,面对这个问题,众人都沉默不语,因为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阳郡,刘秀正独自一人在一间僻静的屋子里,默默地打磨着他的兵器。那寒光闪闪的剑身,在他的手中逐渐变得锋利无比。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新的权力角逐做着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