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8章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第2页)
谢渊的指尖在刻痕上颤抖,这与父亲残图上的 \"清正\" 二字笔锋完全一致。他忽然想起周勉老臣的话:\"泰昌帝曾命匠人将证据刻进砖模,每十张粮票换一具模子,说是 " 让匠人手里的砖,都变成替百姓说话的状纸 "。\"
\"大人,这是我爷爷的《匠人领单》。\" 少年民工虎娃举起渗血的布帛,领单背面用砖灰画着萧氏官窑的地道图,\"他说砖窑的地道里,全是用我们的口粮换的弩箭\" 布帛边缘的火漆印缺了摇光星,正是襄王私军的标记。
未时初刻,谢渊将粮票、弩箭部件、太府寺密令摆成三角,发现三者的北斗纹、寒梅纹、云雷纹竟在舆图上拼出 \"通敌铁三角\"—— 萧氏官窑为核,越州港为翼,襄王封地为盾,恰与父亲残图上未竟的标记完全重合。
\"当粮食变成兵器,当民工变成冤魂,王朝的根基就塌了。\" 周勉老臣的话在耳畔回响,谢渊望着榜前堆积如山的证据:带血的工食单足有三尺高,每张单子上的 \"太府寺右曹\" 印鉴都被按上了血红指印;掺木屑的饼子摆成寒梅形状,饼底的北斗刻痕在阳光下连成藩王封地的轮廓。
老瓦作陈大柱用砖刀在榜文两侧刻下对联:\"一砖一瓦皆民血,半丝半粟是国魂。\" 刀痕入石三分,溅出的火星落在粮票上,将 \"元兴十七年\" 的字迹映得通红 —— 那是泰昌帝血谏的年份,也是匠人开始藏证的起点。
片尾
申时初刻,太府寺后堂的雕花窗棂滤进碎金般的阳光,王崇年盯着探子送来的《工食清查榜》拓片,手指在 \"寒梅纹\" 上留下深深掐痕。他记得二十年前那场大火,以为烧尽了泰昌帝的证据,却没想到,匠人竟将证据藏在粮票里,民工把冤情刻在饼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