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23章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2页)

陈懋捧着新到的志书正要翻阅,谢渊突然按住他的手。借着烛火,他看见志书封皮的火漆印泛着熟悉的青灰色 —— 与田册、魏王案旧档如出一辙。夜风卷着枯叶撞开窗棂,几张验泥笺被吹得翻卷,谢渊按住纸页时,发现背面水痕在热气中显形。

\"用茶水混明矾书写,遇热则显。\" 陈懋盯着逐渐清晰的字迹,声音发颤,\"《大吴密档御史卷》载,此乃洪武朝言官密语术,需用庐山云雾茶末调汁\"

\"田册改易,始于元兴年间。\" 谢渊念出密语,目光扫过张铎骤然惨白的脸。志书内页飘落的字条上,\"玄兴帝\" 三字的笔锋转折,与李昭在宗人府公文上的批注完全一致。他忽然想起王三死时掌心的血字,想起隐田界石底部的 \"宁\" 字碎瓷,所有线索在这一刻融会贯通。

\"评事可知道,\" 谢渊的声音像淬了冰,\"元兴帝在位时,正是宁王祖父主持江西藩务?\" 他举起魏王案验泥图,\"七年前的青砂土,三年前的黄黏土,今日的红壤 —— 三层土色,分明是三代人持续改易田界的罪证!\"

张铎的官帽歪落在肩,手指死死攥住笏板:\"你 你这是污蔑宗藩!\"

\"污蔑?\" 谢渊取出宗人府调阅的玄兴年间庄田底档,\"这里记载的 " 荒山地 ",与今日隐田位置分毫不差。而李昭大人的批注\" 他指着某处茶渍晕染的字迹,\"看似寻常修改,实则暗藏 " 改易 " 二字。\"

窗外,玄夜卫的灯笼光影在廊柱上摇曳,谢渊知道,一场更激烈的交锋即将到来。但此刻,验泥笺上的密语、孢子形成的字迹、三代土层的叠合,已在他眼前勾勒出一张横跨数十年的阴谋之网。他握紧银针,针尖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 这一次,他要连网带根,将这桩持续三代的田亩舞弊案,彻底曝晒在日光之下。

窗外,玄夜卫的灯笼光影在廊柱上摇曳,谢渊知道,一场更激烈的交锋即将到来。书吏捧着鎏金密函踏入时,他注意到周砚的眼皮不可察觉地跳动了一下 —— 那是七年前在锦衣卫诏狱,同侪被刑讯时才有的应激反应。

\"适可而止。\" 谢渊念出密函上的朱砂小楷,半片云雾茶梗从函中飘落,与验泥笺上的茶渍形成诡异呼应。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宗人府查档,掌管底册的典吏反复擦拭火漆印的反常举动,想起张铎拍案时袖中露出的宁王庄田牙帖边缘。

\"谢大人,\" 周砚突然凑近,袖中传来玉佩相击的脆响 —— 那是宗室亲贵赏赐的双龙佩才能发出的声响,\"有些事深究下去,恐伤了朝堂和气\"

谢渊冷笑一声,将密函凑近烛火。火苗窜起的瞬间,他看见周砚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官服下襟绣着的缠枝莲纹在火光中扭曲,竟与宁王庄田界石的凿痕暗合。\"和气?\" 他盯着逐渐卷曲的纸页,\"七年前魏王案,多少官员因 " 和气 " 对隐田视而不见?王三的血,难道也要因 " 和气 " 白流?\"

密函在火盆中蜷曲成灰,谢渊的目光扫过张铎始终按在笏板上的手 —— 那里有道浅红勒痕,分明是新接密令时被火漆灼伤的印记。玄夜卫的脚步声在廊外停驻,为首百户隔着窗纸投下的影子,腰间玉牌纹饰与襄王府长史的令牌如出一辙。

\"御史台风宪官的职责,\" 谢渊忽然提高声音,让每个字都撞在金砖地面,\"便是要在这和气中,凿出照见真相的裂缝。\" 他将验泥银针别入袖中,针尖划过掌心旧疤 —— 那是初任御史时,因追查庄田案被刺客划伤的印记。

周砚的喉结滚动,终于移开视线:\"大人可知,李昭大人今早被宗人府停职了?\"

这句话像重锤击中谢渊胸口。他忽然想起密语笺上与李昭如出一辙的笔锋,想起志书里飘落的字条 —— 原来所谓 \"亲自核校\",不过是将旧档关键处用茶渍掩盖,所谓 \"三司会验\",早被宗室势力渗透得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