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258章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第2页)

谢渊抬头,看见皇帝眉间的川字纹里映着三重烛影:一重是御案的明黄,一重是卷宗的朱红,还有一重,是当年江西血书的暗红。\"陛下可还记得,\" 他的声音放软,却带着破茧的锐,\"那年臣跪在午门外,抗税茶农的血浸透官靴,\" 指腹按在胸口,\"染透的不仅是官服,\" 喉结滚动,\"还有百姓对律法的指望。\"

永熙帝的手指骤然收紧,指节抵在《禹贡九州图》的泰山标记上,仿佛要将当年的朱批按进图中。他忽然转身,望向谢渊的目光已换上温和的霜色:\"传朕口谕,\" 他的声音像春日融冰,\"户部尚书去瑞州,\" 指尖划过楚王封地,\"只查铜矿产量;宗人府去彰德,\" 停在赵王火漆窑,\"单验火漆配方;\" 最后看向谢渊,目光在他獬豸补子上稍作停留,\"谢卿盯着青州,\" 话尾隐在烛花爆响中,\"但看榷场进出 ——\" 忽然轻笑,\"至于诸王如何互相攻讦,\" 指尖掠过案头未批的弹章,\"便非你我该操心的了。\"

谢渊忽然明白,皇帝的温和谕令,实则是最锋利的制衡之术:让户部查铜而不涉火漆,宗人府验漆而不问流通,刑部盯着榷场却不提太子 —— 这是将合谋之网拆成三股,任其在查案中互相绞杀。他望着皇帝转身时冕旒轻晃,忽然想起在江西见过的老猎户,总是将陷阱设在野兽必经之路,却留一条看似生路的岔道。

\"臣领旨,\" 谢渊叩首时,额头触到地砖上的龙纹,冰凉的触感里,他听见皇帝袍袖扫过《皇吴祖训》的窸窣 —— 那声轻响,比任何圣旨都更清楚:帝王的权衡,从来不是非黑非白的律法,而是让诸王在互相撕咬中,露出最致命的破绽。

暮色中的刑部值房,谢渊对着铜料样本皱眉,案头摆着七份不同年份的验铜报告。周立捧着新到的密报,手指在封皮上留下汗渍:\"大人,\" 他的声音带着惊惶,\"户部送来的铜矿账册,\" 翻开夹着铜绿的页脚,\"前三页火漆封印被动过,\" 又取出显微镜般的验铜镜(注:古代验铜工具),\"印泥里的赤焰矿粉,\" 镜片反光映出他发白的脸,\"比旧档记录少了两成。\"

谢渊的指尖划过账册边缘的毛边,那里有被利刃裁割的痕迹:\"他们用新火漆掩盖旧印记,\" 他忽然冷笑,\"楚王在销毁与赵王的交易记录,\" 又指向密报上的模糊印章,\"而赵王的火漆窑,\" 声音低沉,\"上个月刚给太子的粮庄送了二十车火漆。\"

周立望着谢渊眼中的血丝,想起三年前在江西,大人也是这样连续三日未眠,最终从茶税账册的火漆印里,揪出了襄王的贪腐证据。\"大人,\" 他终于忍不住,\"陛下为何不让三法司会审?\"

谢渊望向窗外宗人府的灯笼,火光映在验铜镜上:\"因为陛下需要,\" 他的声音轻得像烛泪,\"让楚王咬赵王,赵王咬齐王,\" 镜中倒影忽然模糊,\"而太子,\" 顿了顿,\"会成为拉架的那只手。\"

亥初刻,永熙帝独坐奉天殿,龙椅扶手的蟠龙纹在烛下泛着冷光。案头楚王、赵王、齐王的陈奏如山,唯有齐王的折子翻开在 \"榷场亏损请赈\" 页,墨字在明黄缎面上格外刺目。他忽然抓起玉镇纸 —— 那是元兴帝亲赐的和田玉,刻着 \"九州一统\" 四字 —— 重重磕在屏风上,清越的响声惊起梁间栖鸟。

\"陛下,谢御史求见。\" 王顺的通报声带着三分忐忑,七分窥测。永熙帝望着谢渊手中的梨木匣,忽然想起七年前在江西,少年御史捧着装着茶农血书的匣子,匣盖上还沾着未干的艾草香。那时的谢卿,眼睛里燃着律法的火,不像现在,眼底藏着查案的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