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悠悠南,召伯劳之
卷首语 《吴史河渠志》载:德佑年间,韩王萧柠奉旨治河,主理束水冲沙之政。御史谢渊据《考工记》《河防通议》,自河工竹笼铅锡至碑铭银粉,从灶膛铁砂到堤岸楔子,层层勘破宗室借治河谋私的权力迷局。当黄河决口的加固物料暗藏私矿合金,竣工石碑的刻痕里藏着姓名更迭,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悄然沦为九王夺嫡的新战场。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召伯劳之。
德佑三年仲夏,黄河大堤蒸腾着灼人暑气。韩王萧柠立在三丈高的指挥台,手中反复摩挲铁爪龙竹笼模型。竹节处的金属灌注痕迹在烈日下泛着青灰,渗出细密的蜡油 —— 那是黑驼山私矿特有的伴生矿特征,与工部备案的浙东白锡截然不同。
河工们喊着粗犷的号子,将盛满卵石的竹笼推入决口。谢渊蹲身抓起笼石间的夯土,掌心瞬间染上孔雀石的青绿:“三百里外铜山的矿粉。” 他对着阳光碾碎土粒,观察粉末折射角度,“掺入矿粉虽能增强黏性,却要多耗三倍人力。更关键的是……” 他突然皱眉,将土粒凑近鼻尖,“这股硫化物的刺鼻气味,与韩王封地矿场的冶炼特征完全一致。”
对岸传来的夯杵声突然变调。谢渊循声望去,注意到夯杵木柄残留的磨损痕迹 —— 其弧度与韩王府藏《河防图》的比例尺标记如出一辙。就在此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御史大人好雅兴。” 韩王的声音带着笑意,蟒袍下摆扫过堤岸碎石,惊起几缕青烟。谢渊瞥见其靴底沾着的红褐色泥土,与铜山矿区的土质样本严丝合缝,喉间不由得发紧。
竣工立碑那日,太行青石碑身裹着厚重黄幔,宛如一具待揭棺盖的巨椁。谢渊仰头凝视碑阳 “束水冲沙” 四字,银钩铁画在阳光下流淌如液态汞 —— 那是用云南贡银研磨成粉,混着生漆书写的帝王规格。但他敏锐注意到,银粉中夹杂着极细的铜屑,这种配比从未出现在工部的官方记录里。
当工匠举起刻刀准备凿刻碑阴时,韩王突然按住刀柄:“且慢。” 他的指节泛白,在刀柄上压出深色汗渍,“先刻‘臣工敬立’。” 谢渊余光瞥见其袖中滑落的朱砂印泥盒,盒沿磨损痕迹与三日前铸钱监查获的私铸模具完全吻合。
三日后复勘,谢渊用指甲刮擦碑阴新凿处,青白石屑簌簌落下。底层石质致密,表层却疏松多孔,显然曾被深凿三寸磨平。他蘸取唾液涂抹凿痕,边缘浮现的淡淡红色 —— 正是韩王印泥中独有的辰州朱砂。更可疑的是,凿痕的角度和深度,与韩王府私藏的刻碑工具磨损特征完全一致。
河工宿营地的饭釜还残留着焦糊味。谢渊用竹片刮取锅底烧结物,指甲缝立刻嵌满黑色颗粒:“八面体结晶,” 他对着天光细看,“两百里外铁矿特有的结构。” 灶膛里半截未燃尽的竹简露着残字:“…… 铁爪需……” 简身残留的油脂痕迹,与韩王府厨房的火耗记录完全吻合。
更惊人的是堤脚缝隙里的青铜楔子。谢渊用随身火折子炙烤,楔身浮现细密刻痕,其弧度竟与韩王呈给工部的治河图堤线分毫不差。“这不是普通楔子,” 他的声音低沉,“是丈量河道的定线工具。但按照规制,这类工具应由工部统一铸造,韩王私自制备,究竟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