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20章 凿开混沌水汪洋,疏凿功多禹力强(第2页)

玄夜卫统领李正捧来贴有三重封条的桐木匣:\"上游十里河道,\" 打开匣盖露出截半松木,\"人工开凿痕迹明显,\" 递上绘着等高线的测绘图,\"新挖河段深三尺,\" 指着松木截面鲜嫩的黄白色木质,\"斧痕平滑无毛刺,树皮黏液未干,\" 他屈指弹了弹木料,\"应是五日内所伐。\"

谢渊的手指在舆图上勾勒出决堤点与七县预备仓的连线,竹制图轴在掌心压出红痕:\"河道深挖后,\" 他的指甲轻点兰阳县位置,\"洪峰走向正好直扑预备仓群。_k?a.n?s_h`u,p¨u\.*c~o·m¨\" 突然捏紧图轴,竹篾发出细碎的爆裂声:\"不是洪水冲仓,\" 声音低沉如河底浊流,\"是有人借河工之名,行毁仓灭迹之实。\"

兰阳县仓官王顺被押入行辕时,脚上的皂靴已露趾,鞋底的钉齿磨损严重 —— 那是长期在湿滑仓房行走的印记。谢渊盯着他掌心的老茧:\"仓粮何时被替换的?\"

王顺的膝盖砸在生满青苔的青砖上,额头磕出闷响:\"去岁冬至... 李大人差人传话,\" 他偷瞄帐外晃动的人影,\"说预备仓粮可暂借商队...\"

\"借往何处?\" 谢渊的手按在朱漆封面的《大吴律》上,封皮的獬豸纹硌得掌心发疼。

\"卖给... 徐州的粮商...\" 王顺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渗出血珠染红粗布袖口,\"三钱一石收霉粮,八钱一石卖新粮...\"

抖出的纸片上,县仓印的朱砂印泥边缘带着清晰的指纹 —— 那是仓促盖印时拇指滑过的痕迹。

谢渊接过纸片,凑近马灯细辨:\"印泥中掺的河州朱砂,\" 他敲了敲《河工月报》上李贤的批红,\"与布政使司用印一般无二,\" 指腹碾过印泥颗粒,\"连颗粒粗细都分毫不差。\" 突然提高声音:\"洪武爷设预备仓,是让你们拿百姓的保命粮换银子的?\"

帐外突然传来甲胄撞击声。李贤带着持械衙役闯入,手中漆盒的鎏金铜扣映着火光:\"谢大人,\" 他的喉结在蟒袍领口下滚动,\"此乃先帝亲赐尚方宝剑...\"

谢渊冷笑,将王顺的供词拍在铺满河防图的案上:\"来得好,\" 用青铜镇纸压住纸片,\"请李大人解释,\" 指尖点在模糊的官印上,\"为何县仓印的朱砂配比,\" 又指向《河工月报》,\"与大人批红用的分毫不差?\"

李贤的目光凝固在纸片上,三品孔雀补子因颤抖而泛起涟漪。他张了张嘴,却只能听见帐外黄河的咆哮,最终从紧咬的牙缝中挤出:\"仓官... 血口喷人...\"

八百里加急塘报递入紫禁城时,德佑帝正在翻阅描金的《永熙朝会典》。谢渊的奏报用玄色火漆封缄,封蜡上的獬豸纹按得深可见骨。展开奏折,\"预备仓亏空,非独水患,实乃官患\" 的小楷力透纸背,朱笔圈注的《河防通考》卷五条文赫然在目。

文华殿内,李贤的蟒袍拖过金砖,在地面留下道道褶皱。谢渊展开贴满黄色签条的账册,玉尺轻点泛黄的《大吴会典》条文:\"卷二百零三第三款,\" 声音如金钟轰鸣,\"预备仓粮不得挪作他用。\" 又举起河道测绘图,\"深挖河道致决堤淹仓,\" 图轴重重拍在御案,\"按《河防通考》卷五第十七条,\" 他望向刑部尚书,\"当如何论处?\"

刑部尚书陈智手捧《大吴律例》跪下,律典翻开在 \"河防篇\":\"私卖仓粮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致灾伤民者,\" 他的手指划过朱笔标注的附加条款,\"加等治罪,二罪并罚,\" 声音在殿内回荡,\"当斩立决,籍没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