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18章 莫道权臣势力大,公道自在民心处(第3页)

当晚,胡宗宪悄悄来到驿馆,捧着一个锦盒:“谢大人,这是一点心意。魏大人是三朝元老,门生遍布天下,您何必跟他过不去?不如就此收手,就说‘仓耗过多’,下官保证补上亏空,如何?” 谢渊打开锦盒,里面是满满一盒金银珠宝,他冷笑一声:“胡巡抚觉得,百姓的性命,能用这些脏钱弥补吗?” 他将锦盒推回去,“你还是想想怎么向陛下交代吧!”

回到京师,谢渊将证据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弹劾魏庸、胡宗宪、王敬等人贪墨赈灾粮。魏庸果然老奸巨猾,矢口否认:“谢大人血口喷人!王某是朝廷命官,怎会做此等事?定是你屈打成招!” 他的门生故吏纷纷附和,朝堂上一时争论不休。

谢渊却不慌不忙,让人抬上那杆假秤和民间的良心秤:“陛下,这杆假秤每秤少称五斤,三年来克扣粮食三万石,账册上的硫黄墨痕迹、老仓吏的证词、百姓的控诉,桩桩件件都能对证!” 他又呈上魏庸门生接受贿赂的账目,“这些账目虽未直接写魏大人的名字,但每一笔都流向了他的府邸!”

萧桓看着假秤上的刻字,又看看账册上的墨痕,怒不可遏:“魏庸!你身为三朝元老,竟敢纵容门生贪墨赈灾粮,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他当庭下旨:“将魏庸、胡宗宪、王敬革职查办,追回全部亏空粮食,发往陕西赈灾!西安府粮仓的官秤,全部更换为民间的良心秤,由都察院定期核验!”

谢渊让人将那杆假秤劈碎,又从民间找来一杆最准的良心秤,亲自在秤砣上刻上 “都察院监” 四个字。他将新秤送到西安府粮仓,对新任的仓吏道:“这秤不仅要称粮食,更要称人心、称公道,若再有人敢动手脚,定斩不饶!”

陕西的灾民们领到足额的粮食后,自发来到粮仓,对着新秤磕头跪拜。他们说:“这秤是谢大人带来的良心秤,称的是粮食,暖的是人心!” 萧桓听说后,对谢渊道:“卿可知百姓为何拜秤?” 谢渊道:“因为这秤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知道公道还在。” 萧桓颔首:“是啊,清廉不是嘴上说说,是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公道,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不久后,西安府粮仓的新秤旁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谢渊的话:“官秤准不准,百姓心里有数;人心正不正,国法自有称量。” 每当粮食发放时,百姓们都会先看看那杆良心秤,仿佛看到了谢渊铁面无私的身影,也看到了大吴王朝的希望。

片尾

德佑二十六年春正月,陕西粮仓亏空案审结,吏部尚书魏庸因纵容门生贪墨,被革职返乡;陕西巡抚胡宗宪、布政使王敬被判流放三千里;追回的三万石粮食全部发往陕西赈灾。帝命都察院重新规范全国粮仓官秤,凡秤砣必烙印 “都察院监” 字样,每半年核验一次,以防作弊。谢渊因查案有功,获赐 “忠勤正直” 银章,他却将银章捐给了陕西的义仓,道:“功在百姓,不在银章。” 陕西百姓为谢渊立 “良心碑”,碑上拓刻着那杆良心秤的图样,寓意 “公道自在秤上”。

德佑帝萧桓在《御批》中写道:“谢卿查陕西粮仓案,以一杆良心秤揭贪腐,以百姓心为心,实乃百官之楷模。朕悟之:所谓清廉,非独守己身,更要让公道可见可感;所谓铁面,非独惩恶吏,更要让百姓信法服法。此皆谢卿之功也。”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巡陕西,察粮仓官秤作弊,每秤短少五斤,亏空粮食三万石。遂寻民间良心秤当众重称,贪腐乃现,牵连三朝元老魏庸。渊不为所惧,力劾其罪,终使涉案者伏法。陕西百姓感其恩,立良心碑以记之。” 后世论者谓:“谢渊之一杆秤,不仅秤出了粮食亏空,更秤出了官场清浊、民心向背。大吴之仓场自此清明,百姓之信任自此坚牢,皆自谢卿之良心秤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