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28章 君心自有权衡在,臣志终为社稷宁(第3页)

谢渊的声音陡然压低,带着惊人的秘密:“破勾结之实,需玄夜卫深入敌境侦查。臣已密令玄夜卫查北元与南越的往来,发现所谓‘南北盟约’是伪造的!镇刑司太监魏忠与南越奸细勾结,用假盟约逼朝廷轻战,他们好趁机倒卖军粮、私吞饷银 —— 这才是他们急着开战的真正原因!”

这话如惊雷炸响,殿中顿时哗然。李穆踉跄着后退半步,撞在

案几上,“哐当” 一声带倒了烛台;王瑾面如死灰,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全靠柱支撑着才没倒下,三角眼里满是惊恐。

主战派的几位勋贵还想出声反驳,却被萧桓抬手制止。他看着谢渊条理分明的三策,又看看李穆等人慌乱失措的神色,心中已有了决断。萧桓拿起朱笔,在谢渊的奏折上重重圈注 “再议” 二字,朱砂在泛黄的宣纸上格外醒目。

他抬眼时,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殿中:“谢卿的三策,句句戳在要害。轻出是赌国运,拿边军性命、百姓生计当筹码;缓战是防松懈,需如履薄冰、日日警醒;守战是稳根基,用‘三实’之策筑牢长城 —— 即日起,按‘三实’之策整军!”

萧桓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玄夜卫即刻出动,查山西都司粮草虚数,查大同卫训练实情,查镇刑司伪造情报案!凡牵涉贪腐、伪造者,无论勋贵宦官,一律拿下,三司会审,绝不姑息!”

李穆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瘫倒在地,猩红袍袖沾满灰尘;赵承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王瑾抖得像筛糠,牙齿打颤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谢渊躬身领旨,青袍在晨光中挺得笔直,后背却已被冷汗浸湿 —— 他知道,“三实” 之策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接下来的查案之路必定荆棘丛生,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谢渊躬身领旨时,青袍的褶皱里还沾着殿内的檀香灰。他抬眼望向御案,那 “再议” 二字的朱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朱砂的色泽饱满厚重,一笔一划都透着萧桓的决心 —— 这哪里是 “再议”,分明是 “准行” 的暗语。

萧桓眼中的坚定像炉火,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谢渊望着那双眼,想起方才三问时的锐利、听策时的专注、下旨时的果决,一股暖流从心底漫开,顺着血脉淌遍四肢百骸。这暖流里有欣慰,有踏实,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 他知道,这道旨意背后,是边军弟兄的生路,是万千百姓的安宁。

檐外的冷风卷着枯叶掠过窗棂,发出 “沙沙” 的轻响,带来深秋的寒意。几片金黄的落叶打着旋飘落在殿阶上,被风推着向前,像在追逐一丝微光。谢渊将奏折紧紧攥在手中,指尖触到自己批注的 “三实” 二字,笔尖划过的刻痕硌着掌心,带着一种踏实的痛感。

片尾

他望着殿外渐亮的天色,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将宫墙的轮廓染成淡淡的金。眼底的光芒比晨光更亮,那是历经博弈后的澄澈,是看到希望后的坚定。这场关乎边军生死、百姓安宁的博弈,从粮饷之争到史论之辩,从守战之策到三问之答,终于在君心所向中,撕开了阴霾的缝隙。

远处传来更夫打五更的梆子声,清脆而沉稳,像在为黎明报时。谢渊挺直脊背,青袍在晨光中舒展,带着历经风雨的坚韧。他知道前路仍有荆棘 —— 勋贵的反扑、镇刑司的阴招、查案的凶险,都还在暗处潜伏。但此刻,他握着那份批着 “再议” 的奏折,望着天边的曙光,心里清楚:破晓已至,只要守住 “三实” 初心,终能等到清风扫尽阴霾的那一天。

殿外的铜铃在晨风中轻响,带着新生的暖意,为这场未完的坚守,奏响了希望的序曲。

卷尾

《大吴史?德佑新政》 载:“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九廷议,帝问谢渊守战三策,渊以‘轻出耗国力、缓战生懈怠、守战在三实’对,引史据典,核弊查奸,帝深纳之。即日命三司联查粮草,玄夜卫侦敌情,边军整训按实战标准,朝局始向务实。

论曰:‘君心难测,测于察实;臣策难立,立于利民。谢渊三策,非空谈兵略,是切中时弊的治弊良方。德佑朝能避边战之祸,三策之力也。’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九夜,玄夜卫密捕镇刑司番役三人,供出伪造南越盟约的细节,牵连直指魏忠 —— 查案大网,已然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