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莫叹边城多险厄,丹心终可固河山(第3页)
他抬眼望向窗外的暮色,眼中满是焦灼:“杨洪的援军最快也要三日才能到,可大同卫的将士们…… 这三日要靠什么支撑?”
沈炼从怀中取出一份账册残页,上面的墨迹被雨水泡得模糊:“玄夜卫在大同的暗线传回消息,李穆的亲信、大同粮官赵全在城破前夜卷着官仓的银钱跑了,现在官仓里只剩下不到十日的口粮,还是掺了沙土的陈米,连战马的草料都快见底了。守城的士兵今日只分到半碗稀粥,有个小兵冻饿交加,站着就倒了下去,再也没起来。”
“赵全……” 谢渊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捏得发白,烛火的光晕在他眼底跳动,映出一片决绝,“备马!我要即刻去见陛下,请求亲赴大同督战!”
“大人不可!” 沈炼连忙上前一步,玄甲片碰撞的轻响在寂静的衙署里格外刺耳,“大同此刻已是血肉战场,北元游骑在城外四处劫掠,连信使都要绕道潜行。您是文官,从未上过战场,若有闪失,不仅查案之事功亏一篑,大同的将士们更是没了主心骨!”
谢渊转身时,青袍的下摆扫过案边的烛台,火星溅起又迅速熄灭。他目光如炬,落在案上那柄尚方宝剑的剑鞘上,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若不去,大同的将士们就真的没指望了。”
他抬手按住沈炼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玄甲传过去:“李穆、王林的案子可以缓,账本可以等,但将士们的命缓不得。我要带着尚方宝剑去大同,当着守城将士的面斩了赵全这样的蛀虫,查清军粮冬衣的去向,给他们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谢渊的指尖划过尚方宝剑的剑鞘,那里的金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更重要的是,我要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京城里还有人记得他们在冰天雪地里的坚守。这把剑能斩贪官,更能安军心 —— 只要将士们还有一口气,大同就守得住!”
烛火在风中东倒西歪,将谢渊的影子投在墙上,与地图上的大同卫重叠,像一道即将穿透黑暗的光,正准备迎着北疆的风雪,奔向那烽火连天的边城。
御书房里,萧桓看着谢渊递上的请命书,眉头紧锁:“大同凶险,你若出事,谁来主持查案?”
“陛下,查案是为了正法奸佞,而保住大同,是为了保住北疆的门户。” 谢渊躬身道,“臣此去不仅是督战,更是要查清军粮冬衣延误的真相,当着大同将士的面斩了赵全,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他声音带着恳切:“臣带玄夜卫精锐同行,不会有事。待大同稳定,臣即刻回京继续查案,绝不让李穆、王林之流逍遥法外。”
片尾
萧桓沉默良久,终于拿起朱笔,在请命书上批了 “准奏” 二字:“朕给你五千京营精锐,再配最好的战马、粮草,你要记住,保住大同,更要保住自己。”
他从墙上取下尚方宝剑,亲手递给谢渊:“这把剑,斩过谋逆,也斩过贪腐,你带着它去,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知道,朝廷不会让他们白死;让那些通敌叛国的奸佞知道,国法无情!”
谢渊接过宝剑,剑身冰凉,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躬身行礼,转身走出御书房,寒风卷起他的青袍,在宫道上留下决绝的背影。远方的大同卫,烽火仍在燃烧,而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仅是为了督战,更是为了给那些在寒风中坚守的将士们,带去一丝温暖与希望。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一,北元太师也先率三万骑南下,破大同左、右军寨,守将李诚、王贵殉国。帝震怒,命宣府总兵杨洪驰援大同,谢渊持尚方宝剑赴大同督战,严查粮草冬衣延误案。
论曰:‘边军戍守,系国之安危。军粮足则士气振,冬衣暖则军心固。北元之敢南窥,非独其势强,实因我军粮缺衣单,奸佞通敌之故。谢渊督战大同,非仅为御外侮,更为清内奸、正国法。此战之要,在明‘内患不除,外患难止’,为国者当以此为戒。’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谢渊率玄夜卫离京赴大同,杨洪的援军已过居庸关,大同卫的将士们在寒风中望眼欲穿。)”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