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莫道奸徒能避祸,天网虽疏岂容私(第3页)
雪夜的玄夜卫衙署外,李穆裹紧棉袍,怀里的油纸包硌得肋骨生疼 —— 里面是三封王林与北元夜狼将军的密信,火漆上的狼头印记清晰可辨。他跪在谢渊面前,额头抵着冰冷的青石板,将密信高高举起:“罪臣愿献此信,供出王林通敌的全部细节!他与北元约定‘破大同后分疆而治’,每年收受‘岁贡银’万两,都是经我手登记入账!” 谢渊接过密信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冷汗,那颤抖的双手暴露了他并非真心悔过,只是畏惧刑场的寒光。
中军大帐内,萧桓展开密信,蒙文译文旁的汉文批注笔迹与王林诏狱供词如出一辙,“夜狼将军亲启” 的落款刺得他眼疼。“趋利避害的墙头草罢了。” 他将密信拍在案上,烛火映着他冷厉的眼神,“早不出晚不出,偏等王林的网破了才献信,哪有半分真心?” 李德全在旁低声提醒:“陛下,按《大吴会典?首告制》,‘献核心证据者减罪三等’,李穆的供词能补全通敌证据链。” 萧桓沉吟片刻,指尖划过 “分疆而治” 四字:“收押玄夜卫衙署,单独看管,让他指认同党窝点。告诉他,若有半句虚言,张谦的下场就是他的榜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诏狱深处,王林正用指甲在石壁上刻 “李穆” 二字,听见狱卒报来 “李穆献信倒戈” 的消息,突然发出凄厉的大笑,笑声撞在潮湿的石壁上,碎成一片呜咽。“连李穆都反了……” 他瘫坐在地,镣铐拖过石地的声响像丧钟,“我养了一群白眼狼!收我的银,享我的权,临了都来咬我一口!” 他猛地扑向牢门,双手死死抓住铁栏,指节发白,“我不甘心!李穆手上有我的把柄,萧桓也未必信他!” 可当狱卒说玄夜卫已按李穆供词搜出分赃账册时,他眼中的光彻底熄灭,像尊瞬间风化的石像,再无一丝生气。 李穆的倒戈像把钥匙,打开了王林通敌叛国的最后一道锁。他领着玄夜卫从镇刑司密室起获密信底稿五十余封,从粮官私库搜出北元 “岁贡银” 三万两,从驿站马夫口中问出传递密信的暗号 ——“以马料多少代密信等级”。这些证据与张谦的粮账、赵成的刺杀令、夜狼将军的尸体相互印证,在卷宗上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王林 “私卖军粮、通敌分疆、刺杀忠良” 的罪状牢牢锁住。三法司的官员翻看卷宗时,指尖都在颤抖:“若不是李穆倒戈,这些深藏的罪证,不知要瞒到何时。”
片尾
大同卫的风雪停了那日,玄夜卫押着最后一批王林党羽赴刑场,李穆戴着镣铐跟在后面,指认着昔日同谋。百姓们扔来的雪块砸在他身上,他却一声不吭 —— 他知道这是自保的代价。亲征大军的将士们擦亮甲胄、磨利长枪,城墙下的操练声震得积雪滑落,周明望着北方的狼烟,对谢渊道:“内奸清了,咱们终于能专心对付北元了!” 阳光洒在 “大吴永固” 的城旗上,猎猎作响,像是在宣告这场涤荡阴霾的清查,终于迎来了决战的曙光。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三,镇刑司经历李穆献‘王林与北元密信’自首,供出‘通敌分疆、岁贡银’等罪证,核实物证与人证,确为‘核心证据’。帝按《首告制》,将其收押待审,令指认同党,起获密信五十余封、银三万两。王林案‘通敌叛国’罪证遂齐。
论曰:‘李穆倒戈,非因良知,实乃势穷。然其献密信,补全王林通敌之证,加速案结,亦有‘破局’之功。萧桓‘暂不杀、令指认’之策,显‘权变’之智,既全律法,又获实证,两全之法也。自此,王林党羽无遗,亲征大军可专心对北元矣。’
(十二月十六日,萧桓下旨:三法司于大同卫开审王林案,军民可旁听。)”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